:::
私立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1958年,覃勤、陳固、陳恭炎等人,因感中國傳統醫學日漸沒落,創辦中國醫藥學院,讓學子學習西洋現代科學方法來改進中國醫藥,使其成為中西醫學兼備的人才。該校座落於臺中市英才路(今學士路),是中部第一所醫藥院校,亦是臺灣唯一培養中醫師的大學。覃勤擔任第一任董事長,並兼任第一任院長。該校具有整理研究並發揚傳統醫學和醫藥的重要任務。該校最初設有醫科與藥學系,1965年增設夜間部藥學系兩班、中醫科及護理專修科,為該校擴充科系之始。1972年陳立夫出任董事長,獲准將中醫學系由6年改為7年,畢業生得授予醫學士學位,並成立針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與中國藥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藥研究所碩士班,以培植學術研究人才。1985年設立雲林縣北港分部與中正醫學中心。1989年設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班。該校致力於中醫藥現代化,至2001年已設有12個學系、7個研究所、1個分部、2所附設醫院,2003年8月改制為中國醫藥大學。學制與課程方面,醫科採七年制醫學士制度,招收高中畢業生修業七年,畢業後授與醫學士學位,並具報考醫師資格。醫科於1973年改名為醫學系。該校的特色是中醫科,中醫科招收高中畢業生,原是六年制,1972年改為7年制,中醫科畢業生授與中醫學士,考取中醫師資格後,可再考醫師資格,實際上是雙主修的學制。1973年中醫科改名為中醫學系。1984年成立「學士後中醫系」,招收已具學士學位者修業五年,畢業後授與中醫學士,具有報考中醫師的資格,但不能報考西醫師。實習教學方面,該校成立之初,醫學生臨床實習大多在各地軍醫院及公私立醫院實施,1980年成立「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是臺灣第一家具有中西醫會診及中西醫療設施的醫院。附設醫院成立後,作為臨床各科教學、研究之用,並開設各科住院醫師訓練。附設醫院將媽祖醫院設為北港分部,1987年4月附設醫院成立「中西合作醫療中心」,致力於中醫的現代化和中西醫的一元化之目標。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