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西醫師─臺灣新社會菁英階級
日本領有台灣之後,有計畫地引進西洋醫學,從1899年的總督府醫學校開始,西洋醫學成為臺灣醫學教育機構唯一傳授的醫學知識。另一方面,自1902年臺灣總督府據《臺灣醫師免許規則》舉辦中醫師執業考試後,即未再舉辦同類考試,因此臺灣有照之中醫師人數逐年下降。合法中醫師逐年減少,顯示在醫療資源分布上,西醫已成為臺灣醫療體系的主力。另外,臺灣總督府規劃公醫制度為臺灣殖民地唯一的醫療體系,不過由於醫療人力不足及政府財政不良而被迫放棄,轉變為以私人開業醫為主的醫療模式。隨公醫制度萎縮、中醫沒落,私人診療所與西醫師成為臺灣醫療體制的主力。以西醫師為主的私人開業醫,往往透過其特有的社會關係,將西醫的背景與其社會領袖的形象結合起來。這些醫師或是其家人的作息與當地社會有緊密的聯結,醫師的生活模式不僅限於診間的治療互動,也建立在他們與鄰里的生活之間,「視病猶親」不只是理想,也是日常生活的常態。西醫師在臺灣社會的特殊地位亦表現在其他的社會活動中,舉凡文化、經濟,乃至政治參與,在殖民統治氣氛中為自己或臺灣社會發聲。例如政治運動方面,1921年蔣渭水等人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不少成員具有醫師身分,例如蔣渭水、賴和、石錫勳、李應章、吳海水、韓石泉等都是分布於臺灣各地的醫師。由於西醫師擁有高社會地位、財富、知識與社會關係,提供了他們可以參與社會及政治活動的基礎。日治時期西醫師在臺灣社會的影響力是多方面的,他們不但是新式西洋醫學的施行者,同時也是西方新思潮的引介者。醫師顯然是比較令人羨慕的職業,他們開業容易且收入優渥,並得出入上流社會及地方政界。日治時期的醫學教育機構培育的臺灣人西醫師成為臺灣新社會領導階層。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60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8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