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傳教與教化事業的推動
1626年,西班牙人到達北臺灣後,道明會士馬地內士也隨之抵達,遠征軍在雞籠港建城不久,他們即在島上蓋了教堂,執行官兵的教務之外,同時對附近住民傳教。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初期,島上有1500戶住民,因為被砲聲嚇到跑到山中避難,遺留的食物被西班牙人搶走,讓他們相當憤怒,全靠宣教師從中安撫、疏通,住民的態度才趨於軟化。當時宣教師們所採用的傳教方法是,先從住民子弟開始,逐漸使教義在村落間散佈。馬地內士也希望能在淡水傳教,因為淡水離中國很近,後者是他很想傳教的地方,1628年,他隨著遠征軍抵達淡水,企圖向附近的村落傳教,可惜在隔年8月因溺水而亡。接著到淡水傳教的是愛斯基委(Jacinto Esquivel),當時淡水社的原住民相當不友善,是西班牙人統治淡水的難題,但是愛斯基委耐心的教化了他們,還在淡水建立一座教堂。愛斯基委努力學習當地語言,編過一本《淡水語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 en la Lsla Hermosa),並且翻譯了一本《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 en la Isla Hermosa)。憑著他的努力,淡水地區的傳教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另一位是伐愛士(Francisco Vaez de Santo Domingo)神父,前往賽納社傳教,還促成賽納社與北投社之間的和平。1633年1月間,賽納社住民因不滿他往來兩地的傳教活動,而加以殺害。接著到淡水傳教的是基洛斯(Theodero Quiros de la Mandre de dios),1633年抵達後,先任淡水教堂司牧,隨後轉任金包里教堂。1635年,慕洛(Luis Muro)奉命來臺灣,居住在淡水教堂,負責淡水河流域的傳教活動。他對伐愛士神父被殺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懷,立志要以天主教來開化賽納的原住民。他向淡水的守將要求不追究兇手,然後致力福音工作,可是第二年,卻因為勸募糧食的事情被也賽納社人殺害了。西班牙人後來也注意到臺灣東海岸地區,在當時蛤仔難(Gabaran,現今宜蘭一帶)有40個以上的部落,住民生性剽悍,西班牙人決心討伐,獲得不錯的成果,不久東北海岸亦納入西班牙勢力範圍,宣教師很快便在當地傳教,擴大宣教師的活動範圍。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初期,到臺灣的傳教士很多,但是1635年以後,因為經費困難 ,來的人漸漸少了。雖然傳教時間很短,但是成績還是相當可觀,至荷蘭統治時代,還有很多原住民能講西班牙語,荷蘭人探勘金礦時,往往需要通曉西班牙語的人才,並且以西班牙貨幣作為餽贈原住民的禮物,由此看來,西班牙人在北部臺灣的時間雖短,卻有其影響,這也要歸功於傳教士的貢獻。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學習表現
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07
下載數:9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7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