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佛陀與佛教的起源
佛教產生在西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的印度。當時印度是不平等的種姓制度社會,但是伴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祭祀的重要性下降,婆羅門的地位隨之動搖。由於國家力量加強,剎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對於婆羅門的特權感到不滿。其次是吠舍種姓,他們有的人淪為奴隸,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變成工商業奴隸主和農村中佔有土地的人,他們經濟上富有,就要求相應的社會地位;最低層的奴隸所受的剝削奴役有增無減,他們想方設法與奴隸主爭鬥。除此之外,國與國之間的攻伐與兼併也使社會動盪不安。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影響到思想領域,就產生了與傳統的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記載,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就是佛教對自身以外的思想體系或宗教派別的稱謂。其中著名的「六師」分別代表六種沙門思潮,他們主張各異,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也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反對婆羅門教關於大神創造世界的說法,都反對「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三大綱領。佛教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生卒年約西元前565年至前485。剎帝利種姓,其父為淨飯王。通常佛教徒稱他為佛祖或佛陀。釋迦牟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長大後被立為太子,並結婚生有一子。悉達多,雖然生活富裕、地位顯赫,當他看到人世間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種種不平,決心學道,以救世人。悉達多首先向婆羅門高僧求教,未能如願以償,再去尼連禪河邊的林中修苦行之道,長達六年之久,仍一無所獲。最後渡河而過,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成佛而得道。此後從事傳教活動四十五年,足跡遍及恆何流域許多國家和地區。他建立了佛教僧伽生活制度。有弟子五百人,有名的「大弟子」十人。八十歲那年在兩棵娑羅樹間涅槃。他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階段,到西元十二世紀便在印度本土消失。但佛教早就傳到國外,成為至今仍然影響著廣大人口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起始原是為了避開婆羅門教的世襲階級制度和獻祭儀式,同時也修改因果循環報應和再生的觀念,它認為生命是循環不斷的,一個人的一生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只是人生輪迴中的一個環節,每個人都有前世及來生。因與果的循環使人聯想到自己和貪慾的結果招致痛苦,相反地,憐憫與關愛帶來快樂和幸福。因此只有戒除慾望才能得到心靈上的平靜,經由涅槃圓滿。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68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07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