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生於維也納。舒伯特生長的年代,是拿破崙橫掃歐洲的年代,在他長大之後,拿破崙勢力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奧地利的保守勢力,這股保守勢力的代表就是奧國首相梅特涅(Klemens Wenzel Nepomuk Lothar von Metternich,1773-1859),他主導維也納會議(1814-1815)的進行,讓接受過法國大革命洗禮的歐洲,又回到之前保守、封閉的狀況。梅特涅讓奧國進入「比德邁時期」(bieder,意為平庸、無害),全國在警察機器控管之下生活。1815年維也納政府的口號是「維護安定是市民的首要職責」。之前領導革命的中產階級被排斥到政治之外,只好在音樂廳、劇場、家庭尋求滿足感,雖然統治者極力壓制中產階級的影響力,但在藝術上還是由中產階級主導。1848年二月革命則完全粉碎這樣保守的狀況。而在經濟上,工業革命漸漸在歐洲大陸擴散,各國在工商業上獲利頗豐,人口也漸漸集中到都市,造成都市化的現象,維也納也不例外,但奧國政府卻沒有做好都市住宅的規劃,傳染病擴散整個都市,傷寒、痢疾、肺結核到處傳染,嬰兒死亡率高,舒伯特與他的母親都死於傷寒。舒伯特在人間僅31年,短短的一生,創作量非常大,他的作品總數達1200多首,光1815年他就創作了140多首曲子,其中歌曲就有650首,因此被稱為歌曲之王。舒伯特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教師家庭,是一個矮小、體弱、肥胖的孩子;1803年,舒伯特開始自己作品,10歲時開始擔任當地教堂唱詩班的領唱;1808年他被選為皇家學校中宮廷教堂唱詩班的成員,音樂課的成績單上寫著:「一個非常特殊的音樂天才。」1813-1816年,他擔任了三年的教師,是他成果最豐碩的創作黃金歲月,有400首作品,350首歌;之後,他步入社會成為作品家;1817年,他的代表性歌曲《鱒魚》、《致音樂》、《死神與少女》問世,受到歡迎。1821年出版《魔王》,依靠出版樂譜獲得微薄收入;1822年他得到梅毒,創作《未完成》(Unfinished)交響曲,動機和他得病有所關連,舒伯特的世界解體了,時而感到希望、幸福,時而憂鬱。1828年,他死於都市的流行傳染病—傷寒,享年31歲。死後,葬在他的偶像貝多芬的墓旁。舒伯特在歌曲方面有特殊的創作成就,他用當時許多偉大的詩人的作品,譜寫大量的樂曲,將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以富於表現力的旋律、和聲來表達詩的境界。他創作的歌曲都是解讀詩歌時內心的情感直接獲得、有感而發的,沒有人能勝過他那洋溢的才華和清新的情感,李斯特稱讚他為「前所未有最富詩意的音樂家」。他的器樂曲具有非常自然的歌唱性,像潺潺的溪流一樣柔美流暢,《未完成》交響曲為代表;鋼琴曲創造出一種新的小品形式。他稱之為「音樂瞬間」,是後來孟德爾頌、布拉姆司等人創作的鋼琴小品「無詞歌」的最早範本。《鱒魚》五重奏(The Trout Quintet),寫於1817年,採自詩人舒巴特(Daniel Schubart1739~1791)的詩詞,是舒伯特在較快樂、幸福時期的成果,也是最受歡迎的室內樂作品,也是舒伯特第一首傑出器樂曲。是一首A大調鋼琴五重奏。舒伯特作品最精妙之處,是他能夠將一首樸實的歌曲,以其最擅長的手法與技巧,將之巧妙轉調而達驚人之效。本曲共分五大樂章: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大小提琴互相應和,彷彿愛情二重奏,描繪出鱒魚在溪流中嬉戲的模樣。第二樂章:行板。作品的平衡感、特質處理得宜,伸展成一片深而平靜的水流。第三樂章:詼諧曲(急板)。詼諧曲是以快節奏演奏的生動樂曲,是相當奇特的間奏曲,舞曲風格的音樂,呈現鱒魚急游的樣子。第四樂章:主題與變奏(小行板)。這就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主題,鋼琴飛速彈奏,其他弦樂五重奏提供戲劇性背景,非常簡樸。第五樂章:嚴謹的快板。使得整個作品豐富生動。鱒魚是可唱的五重奏作品,若有興趣,也可以找歌詞來一起唱和喔!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86
下載數:1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050.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