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南糧北運
中國黃河流域開發較早,但因久經戰亂破壞,水利設施荒廢,加上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影響,限制了農業生產,致使餘糧常常不足,需要南方接濟。「蘇常熟,天下足」這句話出自南宋詩人陸游,說明最遲到北宋末年,蘇州、常州(今江蘇)生產的糧食已不僅能提供當地人口需要,還有大量剩餘供應外地。長江流域及其南境的土地利用方式與黃河流域有很大的不同。這裡水資源豐富,但山多林密,水面廣,窪地多,發展農業往往要與山爭地,與水爭田,尤其是唐宋以後,人口增加,對耕地的需要也隨著增加,各種形式的耕地遂發展起來。1.湖田:趁枯水季節在湖灘地上搶種一季莊稼,進而築堤擋水,把湖水限制在一定範圍,這種湖灘地就成了湖田。2.圩田、櫃田:更進一步,築堤把一大片低窪沼澤地團團圍住,外以捍水,內以護田,堤上設閘排灌,水災、旱災都不會影響水的供應,這種田大的叫圍田或圩田,小的叫櫃田,有的地方則叫壩田。3.塗田:除了與水爭田圍湖外,還可以圍海。在灘塗地築堤壩或立樁橛,以禦潮泛,地邊開溝蓄雨潦,以資灌溉和排鹽,是為塗田。一般先種耐鹽的水稗,待土地鹽分減少後再種莊稼。4.沙田:江岸或江中沉積的沙灘或沙洲,依靠周圍叢生的蘆葦減少水流的衝擊,開溝引水排水,也可以墾為水旱無憂的良田,稱為沙田或渚田。5.梯田:梯田是在丘陵山區的坡地上逐級築壩平土,修成若干上下相接,形如階梯的半月形田塊,有水源的可自流灌溉種水稻。6.葑田、架田:江湖中生長的茭草(菰),日久淤泥盤結根部,形成浮泛於水面的天然土地,人們植禾蔬於其上,是為葑田。再進一步架筏鋪泥,就成為人工水上耕地架田。除了新耕地的開發外,還有早熟稻的引進與推廣;加上靖康之難之後,大批南下的北方人將麥作帶入南方,使得南方形成「稻麥二作」的形式,產量因此大為增加。至元朝時,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區的糧食供應也是主要取自南方,南方的糧食經海道運至直沽(今天津),再經河道運達大都。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採用丞相伯顏的建議,命令羅璧、朱清和張瑄載糧四萬餘石由海道北上;次年,立二萬戶府管理海運;數年後,運數增至五十餘萬石,於是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傳統的內河運輸退居次要地位。與海運有關的北方接運系統,於至元二十五年定局,在直沽河西務(今天津市武清縣西北北運河西岸)設都漕運使司,負責接受南來的糧食物資及所屬各倉公務;在大都設立京畿都漕運使司,負責將南方運至的糧食物資轉送大都各倉。漕糧主要取江南官田歲入,歲運之數,至元、大德年間為百餘萬石,後來增至三百餘萬石。元代歲運的最高額為天曆二年(1329)的三百五十餘萬石。隨著元代政治的衰敝和南方戰事的爆發,海運日益衰落,約從至正十二年(1352)起,正常的漕糧徵集和運輸告終,元王朝僅僅依靠江浙的張士誠、方國珍和福建的陳友定每年運來的數十萬石糧食,維持供應,直至滅亡。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7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968.zip (34.92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