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朝時期「海漕」情形:海上航道前後有三次變更:第一次航道從至元十九年(1282)沿用到二十八年,主要是沿著海岸線航行,但是會遭遇到暗沙擱淺,航線艱難曲折,航期則長達兩月餘。於是在至元二十九年開闢新航道,部分取遠洋航行,路線較直,航期縮短為半個月到一個多月。至元三十年又開新航路,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鎮)航行海路至崇明三沙(今上海崇明西北),東行入黑水洋(江蘇北邊以東一帶海面)至成山(今山東榮成縣成山角),然後西北航行入直沽。此路線主要取遠洋航行,順風十日即可駛達。有時糧船也從山東半島或直沽口外分道駛往遼東。此外,福建至浙江、江蘇之間也常有糧船往返。漕糧分春夏二運,至元三十年新航道開闢前,一般是正月集糧,二月起航,四月至直沽,五月回帆運夏糧,八月重返本港。新航道開闢後,起運時間一般為三月。為便利航行,在航途上樹立航標,確立港口導航制,編出通俗的口訣,對水文和氣象進行預測預報,有助於開發中國東部海域的航運。同時,海運的開通和發展,加強了南北物資和文化的交流,促進了造船技術的提高和國外貿易事業的發展,沿海城鎮也由此而繁榮。元代雖然可以透過海運得到南方糧食的接濟,但是海運畢竟有風險,史書記載:「然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壞而棄其米者。」為了尋求更穩定、便利的漕運方式,於是持續進行運河的規劃、修築。元代大運河全長三千多里,可分為下列各部分:從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從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運糧河;從天津南至臨清,接會通河的御河(即衛河);從臨清至東平路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的會通河;從須城的安山到濟州,接泗水入黃河的濟州河;從黃河到揚州入長江的揚州運河;從鎮江經蘇州、嘉興達杭州的江南運河。元朝滅南宋後,仍依靠舊運河進行水陸轉運,其路線是:由長江輾轉入淮河,逆黃河而上達中灤旱站(今河南封丘西南、黃河北岸),陸運一百八十里至淇門(今河南浚縣西南),入御河,再船運至大都。這條隋唐以來的運河舊道,因歷經變遷,久不通暢,漕運諸多不便,所以元朝政府著手陸續修鑿大運河。1.「濟州河」:始鑿於至元十三年(1276)一月,至元十八至二十年,由奧魯赤主持引汶水、泗水,從濟州(今山東濟寧)西北到須城安山(今山東東平西南)開鑿一條一百五十多里的濟州河。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運河),經濟州河北達安山,出大清河(即今黃河下游),經東阿(在今山東東阿南)、利津入海,然後由海運入直沽(今天津大沽口)達大都。此後因海口淤沙壅塞,運道不通,又改由東阿陸運至臨清(在今山東臨清南)入御河。至此,元代南北航運已大致溝通,所不通者,僅東阿和臨清之間一二百里的旱路。會通河開成後,濟州河也通稱會通河。二十四年實行大規模海運前後,元朝主要是實行海運、水陸和海河轉運並重的辦法以解決漕運問題。2.「會通河」:至元二十六年採用壽張縣(今山東梁山西北)縣尹韓仲暉等人的建議,派李處巽主持開鑿會通河,從安山的西南起,分梁山濼(即梁山泊,在今山東梁山、鄆城等縣間)的水源北流。經壽張西北到東昌(今山東聊城),又西北到臨清入御河。全長二百五十里,歷時六個月完成。中建壩閘三十一處。至此南北航運已全線溝通。而黃河在宋、金之際奪淮入海後,北面的一條故道久已減弱,會通河開鑿後,黃河的一部分水流便可由此流入御河,北流入海,御河因此有「北黃河」之稱。3.「通惠河」:早在中統二年(1261),郭守敬即上水利條陳六條,其中之一是建議引水通金代中都(今北京),東至通州的舊漕河,南向開河至楊村(今天津武清),但通州至大都五十里之間,水源缺乏,仍然需要陸路運輸。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建議疏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引一畝、玉泉諸水(在今北京昌平境)至大都西門入城內,匯為積水潭,再東南出文明門(今崇文門)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全長一百六十四里,置壩閘二十一座。隔年河成,賜名「通惠」,這樣,漕船即可一直開進大都城。4.「通州運糧河」:通州南下至白河北運河北段一段,上接通惠河,下通大沽河,是南北航行的要道,但是,它所依賴的潞河(由白、榆、渾三水合流而成)水源不足,河道水淺。至元三十年,元世祖忽必烈採納漕運使司的建議,另引小渠水入榆河,增加流量,便利行舟。5.疏浚「揚州運河」與「鎮江運河」:揚州運河相當於舊邗溝,滅宋後,此河逐漸壅塞。至元末年曾加疏治,但成效不大。延祐四年(1317)始疏浚暢通。鎮江運河屬江南運河,從鎮江至常州武進縣呂城壩(今江蘇丹陽東南),長一百三十一里。至治年間(1321?1323)疏鑿,河面加闊至五丈,底闊三丈,深六尺。同時又開浚了鎮江運河的重要水源練湖(今江蘇丹陽北)。元代大運河的溝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貿易的發展,也為明代運河的暢通奠定了基礎。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地處江南,糧秣供應無虞,所以沒有大規模修建運河。靖難之後,成祖移都北京,一開始轉漕東南時,是水運陸運都採用,水運方面仍然採用元人之舊法,利用海運。以其風險過大,所以下令修建運河,等到會通河開鑿完成,海運陸運同時停止,專用運河運輸。明代漕河共分有七段,以其地名及特色被稱為: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明時各河道修築情形如下:「白漕」即通濟河:源出塞地,經密雲縣霧靈山,為潮河川.而富河、罾口河、七渡河、桑乾河、三里河俱會於此,名曰白河。南流經通州,會合通惠及榆、渾諸河,亦名潞河.全長三百六十里,至直沽與黃河交會往東注入海。楊村以北,地勢較高,居高臨下,河床底部多淤沙.夏秋兩季水漲時會有水患,冬春兩季水少時則苦於水位低淺.衝潰堤防水道遷徙,頗與黃河相同,尤其在武清、通州間。自永樂至成化初年,潰決了八次,每次都要徵發民夫築堤。英宗正統元年時的潰決,為害甚大,朝廷特別下令調派五軍營卒五萬人及徵發民夫一萬人修築堤防.又調派五萬人,在離河西務二十里地方,開鑿一條河道,引導白水注入其中,等到二處工程都完工後,十分方便,於是朝廷賜河名曰:「通濟」。「衛漕」即衛河。源出河南輝縣,至臨清與會通河會合,北達天津。自臨清以北皆稱衛河。「閘漕」即會通河:北至臨清接衛河,南至濟寧以南接泗水、黃河,由於地勢較高,所以沿線建有許多船閘,因此又被稱為「閘漕」。明永樂九年(1411)重開,會通河以汶、泗二河為源,但枯水季節水量不足,要依靠匯集沿途泉水濟運,明代統計的泉源有三四百處。汶水的水量最多,先由堽城壩分引經洸河至濟寧,後主要由戴村壩引水至南旺向運河兩個方向分水。另在兗州城東築金口壩,壅泗水西引合洸水至濟寧入運河。為調節各季節水量的不平衡,利用運河沿岸的湖泊窪地調蓄,稱為水櫃,其中主要有﹕安山湖、蜀山湖、馬踏湖、南旺湖、馬腸湖、獨山湖、昭陽湖和南陽湖。「河漕」即黃河:上自茶城與會通河會合,下至清口與淮河交會.其路線有三條:中路稱為濁河,北路稱為銀河,南路稱為符離河。因為使用黃河水源,所以河流遷徙無常,往往是上游苦於會潰決,下游則苦於會淤塞。運道自南而北,出清口,經桃、宿,沿著二洪,注入鎮口,全長五百餘里。自二洪以上,黃河與漕河不相互影響,開闢董溝之後直河會有淤塞現象,這條運河路線利用黃河河道有二百六十里長,董溝以上,黃河與運河分離,又不會危害漕運了。「湖漕」:從淮安到揚州這三百七十里之間,地勢低平積聚湖水,是一片沼澤地,山陽地區有管家湖、射陽湖,寶應地區則有白馬湖、汜光湖,高郵地區則有石臼湖、甓社湖、武安湖、邵伯湖,為了避免淮河的侵襲,特地修築高家堰拒阻其河水,又修築王簡、張福二堤以防止水洩,為了防止淮河水流過強影響通航,又開鑿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應弘濟三條月河(為減殺水力,開鑿成的偃月形的河道。)以方便通行船隻,到揚子灣東邊,則分成二道:一條由儀真通長江,可通行運載湖廣、江西地區糧食的船隻;一條由瓜洲通西江嘴,可通行運載江、浙地區糧食的船隻。本來不是河道,利用諸湖之水築成,所以稱為「湖漕」。「江漕」、「浙漕」:湖廣地區的漕船會經由漢水、沔水沿江而下潯陽,江西地區的漕船則由章江、鄱陽等地會於鄱陽湖口,會合明代南直隸(南京)地區的船隻,從儀真地區通過船閘。瓜州、儀真之間,是運河水道的重要區段。鎮江至杭州段總稱江南運河或轉運河。又以蘇州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其北段稱丹徒運河,漕稱「江漕」;其南段稱浙江運河,漕稱「浙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08-03-26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