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衝突之源:蒙巴頓方案(Mountbatten Plan)
蒙巴頓方案是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1900?1979)提出的英國移交政權和印巴分治的方案。亦稱印度獨立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解放鬥爭進入最後衝擊階段。英國政府迫於形勢,只好做出移交印度政權的決定,以便盡可能保存英國人在印度的經濟和政治地位。1946年 2月19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在下院宣布,英國準備接受印度獨立要求,並派以勞倫斯為首的內閣使團來印,尋求移交政權的途徑。勞倫斯使團的活動導致召開制憲會議,成立臨時政府,但同時使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的衝突加劇。1947年,印度形勢更加緊張。教派衝突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各種政治力量對英國的不滿急劇增長。1947年 2月20日,艾德禮宣布英國政府最遲準備在1948年6月前把政權移交給印度人。前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統帥蒙巴頓被選派來印,接任英印總督,辦理移交事宜。1947年 3月24日,蒙巴頓到達印度。在同各黨派接觸中,他深感局勢比原來估計的還要危急,因而決定提前移交政權。6月3日,他提出具體方案,即蒙巴頓方案。主要內容是:印度分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英國分別向兩者移交政權;先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劃分為兩部分,各部分的歸屬問題以及西北邊省、信德和阿薩姆的錫爾赫特縣的歸屬問題分別進行投票;待有結果後,將印度制憲會議分成印度制憲會議和巴基斯坦制憲會議兩部分,它們將分別決定兩個國家的未來地位;授予各土邦以自由選擇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的權利,如果不願加入任何自治領,可以保持與英國的舊關係,但得不到自治領的權利。蒙巴頓還宣布1947年8月15日為移交政權的日期。1947年7月,英國議會批准蒙巴頓方案。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雖不滿意,但都宣布接受這個方案。在完成分治手續後,1947年 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成立;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真納為巴基斯坦自治領總督;蒙巴頓仍為印度自治領總督。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自此結束。蒙巴頓方案的實施標誌著英國不得不承認印度民族鬥爭的最後勝利。然而印巴分治並沒有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長期糾紛平息。相反,分治留下的領土爭端,特別是克什米爾地區問題,使兩國繼續交惡。在大遷徙期間發生的宗教仇殺,更深化了兩國的矛盾。分治後僅兩個月,兩國就發生了第一次戰爭,此後衝突此起彼落。兩國政府雖曾作出過一些努力,企圖緩和雙方關係。但由於兩國在領土爭端、軍備競賽、宗教衝突等,新仇舊恨,矛盾根深蒂固,至今仍難取得實質進展。有50多萬人在宗教仇殺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互相逃到對方國家的難民1000多萬人,分治割斷原有的經濟聯繫,造成兩國經濟的畸形發展。分治帶來了兩國政治上的不睦,釀成多次衝突。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185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88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