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維新人士最重視的問題。籌辦京師大學堂,派孫家鼐管理,節制各省學堂,所有書院、義學、社學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堂。省會設立高等學糖、郡城設立中等學堂,州縣設立小學堂。鼓勵地方興辦新式學堂,獎勵私人興學,勸導海外華僑開辦華僑學堂。設置各種翻譯、醫學、農務、商學、路、礦、茶務、蠶桑速成學堂。定期舉行經濟特科,挑選學生赴東西洋遊學,辦理官報,獎勵著作發明。其中廢除八股取士改試策論此一項目引起極大的爭論。澄清吏治,廣開言路,准士民上書。裁撤閒散衙門冗員提高效率。汰除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以及湖北、廣東、雲南巡撫,河道總督。設置京卿學士,期集思廣益。都察院接有條陳事件,立即原封進呈。准藩、皋、道、府專摺奏事,州縣官由督撫呈遞,士民上書,由道府代為進呈。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選派宗室王公遊歷外國。經濟:設立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廣設農會,刊行農報,購買農器,獎勵製造發明,給予專利權,振興工商業。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編制國家預算。下令各省編譯農務書籍。軍事:切實裁兵仿西法練軍,力行保甲制度,改習洋操。變更武舉考試,一律改試槍砲,籌辦武備大學堂。令八旗改習洋槍、洋操,裁減綠營,逐漸實施徵兵制,各省辦理訓練新式軍隊。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學習表現:1a-Ⅱ-3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或變遷現象。
1c-Ⅲ-2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歷1c-Ⅳ-2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