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割讓前全台人口約兩百四十萬人,以清領時期台灣的軍備與防戍來說,在劉銘傳時代台灣駐軍有防營三十五營、練軍三營,依照當時的編制一營約五百人,但實際人數大概只有三百人,總駐軍人數約在一萬五千名左右。邵友濂時代無力節制軍隊,將其中一部分撤回中國大陸,僅存二十餘營,使得台灣的防備大為減弱,但仍整頓勇營,擴大機器局,對日本的作戰做了初步的布置。甲午戰爭即將爆發之時,邵友濂分南、北、澎湖三路防守,並奏請南洋艦隊之南琛、威靖等兩兵輪來台協防,且將所儲存的百餘枚水雷發配至各港口以利防守。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令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及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來台協防,邵友濂並託丘逢甲負責團練。此時朝廷認為邵友濂不知兵,改派曾於清法戰爭中立功台灣布政使唐景崧接任巡撫。唐景崧改原有的團練為義軍,並與南洋大臣張之洞聯繫,派員至中國沿海招募士兵。一八九五年五月,台灣的兵力狀況約有一百五十營,人數約三萬餘人。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唐景崧改巡撫署為總統府,改布政使司為「台灣承宣布政總理內務衙門」,以原刑部主事督辦,原禮部主事李秉瑞、副將陳季同為會辦,掌管內政事務。改台灣營務處為「台灣軍務衙門」,以李秉瑞為督辦,刑部主事為會辦,負責國防行政業務。另設「台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陳季同為督辦、李秉瑞為會辦,專職辦理對外交涉事務。其次,任劉永福為台灣民主國大將軍,任丘逢甲為義軍統領,任姚文棟為遊說使,專赴北京說明台灣民主國的成立情形。地方行政劃分繼續延續清制,除澎湖被日軍佔領外,仍分三府一直隸州、三廳、十一縣。此外,台灣民主國更設置議院,推舉台灣首富二品太僕寺卿林維源為議長,恩貢生陳儒林、拔貢生陳雲林、廩生洪文光、郊商白其祥等台北地方有力士紳和富豪出任議員。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