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自強」與「維新」
清國在鴉片戰爭之後,面對歷史上的大變局,知識份子開始有變法圖強的想法。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首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英法聯軍之役後,恭親王奕訢深感時局的變化,朝廷必定要採取因應的方針,於是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的協助下,展開「自強運動」(1860-1894)。自強運動主要是以軍事為中心的洋務運動,其主要目標為富國強兵,富國的措施是建立紡織廠、招商局、織布局、火柴公司、設礦務局、開金礦、煤礦、並架設電線、鐵路……等,強兵則是修建砲台、軍港、造船廠、派軍官出國學習、設立新式學堂、成立海軍及軍械製造局…等。同樣的,日本也面對西方的興起及侵略,具有新思維的地方藩主開始倡導改革。一八五三年美國伯里將軍(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艦進入江戶灣,引發「黑船事件」。事件後,長州藩、土佐藩及薩摩藩等的藩主,開始集結成軍事聯盟,對抗幕府軍隊,此舉導致政府內倒幕派與擁幕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一八六八年一月三日,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廢除幕府,並命令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一八六八年德川幕府瓦解,建立明治政府,並開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運動不僅在軍事上徹底的學習西方,在政治制度、文化、習俗、法律、工業等方面,也模仿西方的制度與方法,並喊出「脫亞入歐」的口號,向西方世界看齊。綜觀清、日兩國面對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的侵略,都展開了自強與維新等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後達成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表面上自強運動的範圍相當廣泛,也都切重問題的重點,然而,清法戰爭時南洋艦隊及馬尾船場毀於一旦,北洋艦隊及淮軍在甲午戰爭時更幾乎為日軍所滅。於是,整個以軍事為中心的自強運動終歸失敗。一八九五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國敗於日本,新興的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躋身列強之列,這樣的結果同時宣告自強運動的失敗與明治維新的成功。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98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55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