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兩次柏林危機
「冷戰」一詞最早是由美國記者史華普(H.B.Swope)首創,後來受到媒體與學界廣泛使用。「冷戰」乃是指一種尚未開打卻也未曾和平的狀態,敵對的強權不論是在軍事、經濟、科技乃至於意識形態皆展開激烈的對抗。1948年的柏林危機,正式為東西雙方的冷戰拉開了序幕。 雅爾達會議中的德國佔領問題,形成美蘇直接的對峙,原來戰後德國是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美、英、法佔領德國西區,而蘇佔領東區;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佔領方式,亦是如此。這無異於在四國的關係中埋下了不定時炸彈。1947年,美、英、法等國召開倫敦會議,宣佈三國的佔領區將合併,並進行新的貨幣改革,蘇聯認為此舉無疑是要將德國一分為二,乃於1948年6月24日宣布全面切斷西佔領區與西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並開始了長達11個月的封鎖。美、英等國一方面亦在25日實行空中的運輸補給,以提供西柏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資,另一方面則對蘇佔區進行反封鎖,禁止從蘇佔區的車輛進入西佔區。直至1949年5月12日美、英、法、蘇方達成協議,正式取消對柏林的封鎖,此為第一次的柏林危機。由於德國與柏林的分裂問題沒有獲得根本的解決,雖然1949年的協議暫時解決了柏林的封鎖,但美蘇雙方仍常於此一問題上較勁。1958年,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提出柏林局勢「正常化」的想法,意即希望締結新的對德和約,使西柏林成為一個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這固然是蘇聯冀望西方勢力能夠退出西柏林,以鞏固蘇佔區的存續,另一方面,西柏林位處於東德境內,在戰後經濟的復興,已成為西方生活的一面鏡子、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扇櫥窗,這無疑使得東德人民更加嚮往西德。自1948到1960年間,約有250萬人從東德來到西德,這也迫使赫魯雪夫向西方施壓以謀求解決之道。以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斷然拒絕了蘇聯的要求,美國總統甘迺迪決定以武力與蘇聯相抗衡,除了在媒體上嚴正說明美國的立場,並得到北約的支持。1961年,蘇聯開始封鎖東西柏林的邊界,以阻止東德人民繼續逃亡西德的態勢,而後更於8月13日午夜,沿柏林分界線設置路障與鐵絲網,後又築起一道高達3公尺的水泥牆,這即是著名的「柏林圍牆」。美蘇雙方儼然有劍拔弩張的態勢,幸而彼此各退一步,未將緊張情勢升高,直至10月,赫魯雪夫宣佈取消對德和約的最後期約,方使第二次柏林危機正式落幕。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15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36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