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初期,蘇聯朝向東歐、西亞、東亞等權力真空的區域進行填補,並積極策動土耳其、希臘的共黨活動,此一舉措使美國洞悉蘇聯的企圖,杜魯門總統乃於1947年3月提出著名的「杜魯門主義」: 我們必須協助自由的人民保護自己的國家並維護其國家完整,以對抗極權政體由於希望控制他們而展開的行動;我們必須坦白承認,極權政體以直接或間接的侵略行為迫害自由人民,傷害了國際和平基礎,也因此危害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通過對土耳其與希臘提供四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同年6月,國務卿馬歇爾於哈佛大學演說時,提出「歐洲復興計畫」的原始構想(或稱「馬歇爾計劃」)。他認為歐洲各國應相互協商,以多邊合作來代替雙邊合作,使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援助得以發揮最大功效。為此,歐洲各國隨即成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後轉型為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進而使近兩百億美元的援助進入歐洲,協助各國進行重建。該計劃的重要性在於,唯有透過建立充足的物質基礎,才能產生社會的穩定,進而能與共產主義相對抗。次月,肯南(J. Kennan)在《外交季刊》上提出更具體的主張,他認為美國對蘇聯的政策應抱持堅定而警覺的圍堵,目的在於阻止以蘇聯為首的共黨勢力擴張,並將蘇聯的勢力範圍限制在二次大戰結束時所建立的區域之中,至此也勾勒出日後美國重大的外交方針。而後美國參與韓戰、越戰,並與東亞各國締結雙邊的軍事防禦條約,皆是圍堵政策的具體表現。 1948年6月,史達林宣佈封鎖西柏林通往西德的陸上交通,西柏林成為一個孤島,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西歐各國深恐蘇聯的軍事威脅,乃爭取美國的支持,以擴大在西歐與北美地區在內的北大西洋共同防衛。1949年4月,美、英、法、荷、比、盧、加、義、挪威、冰島、丹麥、葡萄牙十二國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共十四條,其中第五條規定,對該公約任一或多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即被視為對全體締約國之攻擊,充分說明集體防禦是北約的核心。為利於進行政治及軍事上的協調,8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正式成立。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