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十分興盛,元朝時成為著名的國際大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所說的「剌桐」,所指的就是泉州。泉州港興起後,人口大量湧進城裡,造成泉州城牆不斷的擴建。當地人民生活富庶,宋人洪邁在其書《夷堅志》記載:一個楊姓海商,從事海外貿易十餘年,財產達二萬萬之多。一次前往臨安所攜帶的貨物,價值就高達四十萬緡。泉州人們富裕的情形,亦可以從泉州橋樑的建築窺之一二。泉州有許多著名的橋樑,例如順濟橋、石筍橋、烏嶼橋(長達五里)等,都在宋元時期修建而成。就整個泉州的橋樑來說,宋元時期所建築的部分,就超過一半以上。這些橋樑的建成,有助於當地的交通發展。外來商人也有不少人選擇居住在泉州地區,當地人們稱為「蕃人巷」,這些蕃人膚色則有黑、白兩種。這些商人每年都搭乘巨大的船隻,帶來許多香藥和寶貨。元代泉州更加的興盛,吳澄稱讚泉州為「七閩之都會」,可以看到許多奇珍異寶,富裕的大商人更是隨處可見。莊彌邵亦稱讚此地為「四海商舶聚集之地。」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寫到:「離福州後,渡一河,在一甚美之地騎行五日,則抵剌桐城,城甚廣大,隸屬福州。這個港口輸入的商貨、寶石、珍珠之多,竟至不可思議。此處一切生活必須之物皆十分豐富,此城為世界最大的良港之一,商人商貨聚積之多,幾難言信有其事。」摩洛哥旅行家伊賓?拔都達(Ibn Batuta)讚美到:「泉州為世界上著名的海港之一,港中有大船約數百艘,小船無法數計。每個居民皆有園一所、田一處,屋子則在田地的中央,這個居住方式,和其他中國城市相同,可見中國人之城市甚大。」泉州興盛的海外貿易於明朝中葉開始沒落,這和明朝政府實施海禁政策以及漳州的走私貿易有關。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