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赫茨爾與「猶太國」
當代猶太復國主義之父的赫茨爾(Theoder Herzl),本是奧地利《新自由日報》派駐巴黎的記者。他在1896年出版《猶太國:現代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一種嘗試》(Der Judenstaat:Versuch einer Modernen Losung der Judenfrage )一書,主要是受到法國發生「德雷福事件」(Dreyfus Affair)的影響。1894年,法國政府指控一位猶太人軍官德雷福(Alfred Dreyfus)將重要軍事情報傳遞給德國人,以叛國罪的罪名,處以終身監禁。赫茨爾曾對此一事件做過報導,追蹤此案時,親眼看到群眾在法庭審判期間大喊「打倒猶太人」。儘管證據顯示德雷福無罪,但是,一直到1906年,法國政府才承認是反猶心理作祟,造成誤判,並且認錯。此一事件已對猶太人造成傷害,且法國到處充斥反猶情緒。猶太人頗為震驚,因為他們認為法國已是歐洲相當開明自由的國家,如果在法國都可能發生這種情形,那麼猶太人無論身處何處都將無安全可言。因此,赫茨爾在《猶太國》一書中指出:猶太人只有住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夠有尊嚴的自由過活。1897年,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basel)召開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會議(First Zionist Congress),成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宗旨為「在公法的保證下,於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家園」。這個組織變成是全球成員龐大,影響力最大的猶太復國運動團體。赫茨爾一方面成立猶太國家基金,準備在巴勒斯坦購買建國用的土地,另一方面爭取國際的支持,尤其希望能得到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贊同,但卻徒勞無功,於是他轉向英國尋求支持。1903年,赫茨爾在第六次猶太復國主義會議宣佈,英國提出要讓猶太人建國,地點是東非的烏幹達。這項英國所提議的計畫,造成重大爭論。雖然有人支持赫茨爾,也有人反對,認為那是扭曲了猶太復國運動的理想,在東非復國無疑是失去了錫安山(所羅門王聖殿所在的山丘)、錫安主義(Zionism,即重返巴勒斯坦的復國主義)的目的。雖然赫茨爾最後仍然獲得足夠的支持票數,但他們強調,東非是猶太人暫時的庇護所,巴勒斯坦才是錫安主義者最終的依歸。不過,東非復國的決議最終在1905年第七次猶太復國主義會議中被拒絕了,而赫茨爾在1904年因過度勞累而死於肺炎,享年44歲。他雖未能見到夢想實現,但他的理念在猶太人中引起很大的反響,猶太人經歷艱辛的過程,終於能夠復國。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97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24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