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隋唐府兵的因革
唐代京師的中央軍隊,仿效秦漢的南北軍制,設有南衙十六衛及北衙禁軍。南軍的部隊由各地番上的府兵所組成,平時由十六衛的將軍統馭,並由文臣出身的宰相來指揮。北軍的部隊最初則是由一批隨著唐高祖、太宗起兵的親兵所組成,他們最初被稱作為「元從禁軍」,負責防守出入皇宮的重地北門─即著名的玄武門。他們父子交替、世代為軍,又被稱為「父子軍」。北衙禁軍是由皇帝親自指揮的軍隊,宰相權臣不得過問,基本上不須出征作戰,因此往往在皇朝內部的重大政治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隋唐帝國的創立,帶領中國進入另一個大一統的時代。隋朝創始者楊堅消滅南朝後,便將府兵為主體的軍事體制作大幅度的調整,來迎接這段嶄新的時代。首先,楊堅在即位之初,便取消府兵必須從鮮卑族姓的規定,淡化過去兵士與將領之間的緊密聯繫,達到軍權集於皇帝一身的效果。接著楊堅改變魏晉世兵制下兵民分治的作法,將各地軍戶恢復為一般民戶,平時由州郡管轄,過著自力更生的生活;有需要時,才被軍府徵選入伍服役,接受軍事訓練,成為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這種改變的好處,不但減輕了國家養兵的負擔,也增加了從事生產的人口,是承平時代一舉兩得的作法。隋代的軍府一開始被稱為「衛府」,後改稱「鷹揚府」。最初共有十二府,後擴充至十六府,每府各由一名大將軍、二名將軍所統領。到了唐太宗時,改稱為「折衝府」,並且降低領軍將領的品級,改由「折衝都衛」、「果毅都衛」來處理當地府兵的事務。唐初全國約有六百左右的折衝府,其中近半數折衝府分布在關隴集團所在的關中地區,呈現出內重外輕的局面。現代學者推論,折衝府看似不均的空間分布,可能是當時唐代政府考量各地戶口多寡後,再根據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制定而成。唐代對於府兵的管理,再度回到兵民分治的老辦法,唐代府兵稱為「衛士」,由各地折衝府每三年於民戶中,根據各戶財力、口數來簡選。被簡選出的「衛士」則由折衝府另行造冊管理,不受地方州郡管轄,享有受田及免課賦稅的優惠。當時府兵主要的任務,已經不再四處征戰,而是宿衛京師。唐代前期規定被選為府兵的衛士,必須至京師或其他要地執行宿衛任務,稱為「番上」。他們執勤「番上」時間的長短,根據他們居住地與服役地點的距離長短來決定。透過這樣軍事人力的合理運用,唐代政府才能有效達到鞏固全國秩序的目的。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2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37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