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藝術方面:繪畫、音樂和建築
(一)繪畫方面:浪漫主義繪畫的特色,是對既有的繪畫技法和規則的反抗。畫家在選擇主題、構思畫面、用筆用色方面,均設法突破傳統,藉以表達畫家個人的直覺和情感。對他們來說,畫不是一種對既有秩序的形式化表現,而是畫家個人對世界的印象,是他個人想像力的實現。一幅成功的畫,必須能激動欣賞者的感情,引發他的想像力。在這種情況下,畫家重視的,不在畫中個別事物的形象完全肖似自然事物,而在整個畫面所表現的氣氛。西班牙繪畫界巨人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充滿正義感和豐富情感的繪畫,和法國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的異國情調素材,以及英國浪漫派風景畫家泰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的作品,都可以管窺浪漫主義時期繪畫之概況。哥雅,當時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也是一位宮廷畫師,畫了許多貴族畫像。他常把那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人物,畫得浮華、膚淺而貪婪。除人像外,喜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如行刑等。由於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頗能扣人心弦,愈到晚年,由於目睹戰爭的殘酷,變得愈加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夢魘般的恐怖。他認為在自然界裡沒有線條,只有在空間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這種觀念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代表作《查理四世及其家族》(1801,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宮)、《裸體的瑪哈》(1802?05,普拉多宮)、《穿衣的瑪哈》(1802?05,普拉多宮)、《1805 年5 月3日》(1814,普拉多宮),描寫法軍屠殺西班牙鬥士的場面。德拉克洛瓦,早期受浪漫主義先驅吉里科(Gericuiilt)影響頗大,曾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旅行,異鄉情調刺激他,加上稍受英國畫風的影響,使他的畫面用色強烈起來,作品中已有互補色並置的畫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畫家。每一幅作品無不充滿強烈的色彩,及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解放,令人肅然起敬。代表作有《但丁小舟》(1822,羅浮宮)、《薩旦納帕路斯之死》(1827,羅浮宮)、《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1830,羅浮宮)、《阿爾及利亞女人》( 1834,羅浮宮)。泰納,英國大畫家,曾用水彩研究自然,他大多選擇山岳?海洋或歷史古蹟為題材,因為這些能配合浪漫時期對風景的觀念,和對崇高的定義。也喜研究光和空氣,人稱他為「用彩色的蒸汽畫出空氣風景」的畫家。所描繪的是自然壯麗的景色,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等,畫面上往往有一層金黃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使它們看似乎是浮現於無限的空間裡。他關心的是變幻不定的大氣氣圍及光影的效果,與康斯太博(Constable)的風景畫相比,顯然較偏向幻想。代表作《暴風雪:漢尼巴越過阿爾卑斯山》(1812)、《奴隸船》(1840,波士頓美術館)、《遇難後的黎明》(約1840,倫敦泰德畫廊)、《雨、蒸汽、速度》(1844,倫敦國家畫廊)。(二)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 浪漫主義在音樂方面的表現亦成就斐然。它反對十八世紀古典音樂的嚴正,力求表達強烈的感情,而比較不注重風格的高雅。他們認為音樂在基本上不是客觀的美,主要是表達人類內在心境的一種媒介。作曲家也像文學家一樣,響應一連串令人興奮的政治事件,貝多芬即是代表銜接古典時代與浪漫時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個人的生命史當可作為這段課程的最佳註腳。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昂。四歲就被迫練習樂器,八歲開音樂會,十一歲起隨宮廷風琴師尼菲(C.G . Neefe)學習,尼菲看出他具有創作天分,因此,不斷地鼓勵他。當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的時候,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當時風行一時的理想主義主張:人應該身體力行,發揮人性的潛力救贖自己,貝多芬不由自主地被這些思想吸引,於是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想和貝多芬心靈的樂音,結合成震撼人心的音樂,為這個時代的精神留下了具體的成就。貝多芬在維也納的第一個十年裡獲得極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歲就開始耳聾,最後終於完全聾掉。但是貝多芬並沒有被這個惡運擊倒,在外界的聲音完全隔絕後,他開始用心耳作曲。正好這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給歐洲帶來了自由平等的觀念,貝多芬由於失廳的心路歷程加上這個啟示,他的作品得以跨入另一個新紀元。貴族式的古典不見了,波濤洶湧的悲劇性和強烈的熱情代之而起,力度的對比加大,脫離古典的範疇使音樂從古典傳統中解放出來。「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第三首,這交響曲作於1802年之秋至1804年始告完成。貝多芬平日愛讀柏拉圖《共和國》,極富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故他對於當時的法國大革命,十分同情關懷,當然,對於在革命風雲中崛起的拿破崙,亦甚欽佩,希望法蘭西在拿破崙領導下,為建立人類自由共和的理想立一里程碑。1798年春,友人請求貝多芬為拿破崙的勳業寫一首交響曲,貝氏欣然答允,是曲完成時,封面上題「獻給拿破崙」,正擬通知法國大使館送巴黎之際,拿破崙將登皇位的消息傳到維也納,貝多芬得知此事,大失所望,憤恨的罵道:「想不到此廝竟也只是個庸俗之徒,現在他將蹂躪人們的權利,以逞其野心,且終將成為暴君!」貝多芬憤恨的立刻將這首「獻給拿破崙的交響曲」的封面撕去,另用義大利文改寫為「英雄交響曲」,並且特別標明為紀念一個偉人而作,同時將此曲改獻給某位公爵。十九世紀中葉後,浪漫派的音樂也激起了各國的民族精神,於是便產生了各國的民族音樂,波蘭人蕭邦便是一個例子。蕭邦在音樂上展現了他的才華之後,就離開祖國到歐洲各國演奏;後來俄國人占領華沙,從此他就沒有再回過波蘭。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他對祖國的懷念。(三)建築這個時代盛行復古,但建材可能是新的。此時的復古是「借古創新」,古代各種形式均在此時出現。例如:英國查理?貝禮( Charles Barry 1795?1860)設計的倫敦「英國國會」(1840?65),哥德式風格的復興。法國卡尼葉( C.Garnier 1825-98)所建的「巴黎歌劇院」(1861?75),採用新巴洛克風格。法國拉布魯斯特(H.Labrouste1801?75)設計的「國家圖書館」(1859?67),使用現代材料──「鐵」,用來製作圓柱和拱門,表現文藝復興復古風格。關鍵字:浪漫主義,繪畫,1808年5月3日,自由領導人民,法國,西班牙,英國,暴風雨,音樂,建築,巴黎歌劇院,英雄交響曲,民族音樂 德拉克拉瓦,泰納,哥雅,貝多芬,蕭邦,查理貝禮,卡尼葉,拉布魯斯特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47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097.zip (36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