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科學中藥的製成
傳統中藥大多屬於「煎劑」。煎劑作為中醫治病的一種劑型已有悠久歷史,是將整帖藥材經過熬煮的過程,將其中有效成分溶於水中,它的特點是藥力強,且服用時人體容易吸收,可迅速發揮療效。但其製作過程費力又費時,而且藥劑攜帶不方便,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求。拜科技進步之賜,台灣人也可以逐漸利用方便、藥效穩定的科學中藥。在科學中藥的研發方面,傳統中草藥可以發展出新的單、複方產品,將傳統本草方書上的藥物用科學的方式製造出來,包括植物藥(中草藥)新藥、保健機能性食品、新藥開發技術等,延續了傳統漢醫的實用性。用科學儀器製造出來的濃縮錠劑、散劑、丸劑是科學中藥常見的製作方式。廠商大多標榜產品健康、簡便、易服,可以解決病人因中藥苦味而難以服用、外出服藥不便、服用藥粉或細粒藥品時不知如何衡量劑量等困擾。不過藥材的選用和成分數量的控制,有時良莠不齊,是科學中藥要克服的新問題。中醫和中藥在現代台灣社會中已取得相當的信任與廣大的消費市場。但在標榜天然、無副作用的銷售口號上,仍有相當多的問題值得我們省思。像是喧騰一時的「馬兜齡酸」事件,就是最好的活教材。不論中、西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民眾千萬不能自己亂服用,必須請教專業醫生,以免造成終身洗腎的遺憾。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91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2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