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科學日誌

策展人: 桃園市成功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邱芳榆老師
策展單位: 教育大市集執行團隊
活動時間: 2020-08-23
活動地點: 桃園市成功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適用領域: 自然科學領域-自然科學、自然科學領域-地球科學
上傳日期: 2024-03-26
教育大市集教育APP教學應用及教學活動

  科學日誌app是應用手機感應器的物理原理,設計出科學量測的工具,感測器可以檢測感應環境中的變化,傳送訊號給手機進而做出相對應的動作,本應用程式完全免費並且在iOS和安卓平臺上都可以使用。支援的感應器有加速度計、磁力計、陀螺儀、光強度計、近接感測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備註:並非每支手機都有全部的感應器。)

本教學活動以學生的手機做為教具,設計出教學演示實驗讓學生驗證課本「電動生磁」的觀念。

 

一、老師向學生說明「電流的磁效應」的觀念

二、釐清觀念上的區別:

  1.電動生磁: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2.電荷移動,形成電流,則可以產生感應磁場。電荷靜止不動,沒有電流,也就不會產生感應磁場。

  3.穩定的電流,產生穩定的磁場(即磁場的大小及方向保持一定)。電流不穩定時,則產生不穩定的磁場;而磁場在變化時,將產生感應電場,或在迴路中產生感應電流。

三、請學生拿出手機下載「科學日誌」APP。

四、說明「科學日誌」APP 磁力儀的使用方式。

五、老師請同學下課利用手機與「科學日誌」APP 檢測學校行政單位各處室或電腦教室電燈、電腦的場強度及開機數量是否影響該位置的磁場大小。

六、老師請同學放學回家利用「科學日誌」 APP 量測家電的磁場度、關閉與開啟家電源時的磁場強度並做比較歸納。

  最後,總結課程重點 並提醒同學省電的重要性(融入能源教育)。

使用科學日誌 app 量測電腦關機磁場強度
使用科學日誌 app 量測電腦關機磁場強度
使用科學日誌 app 量測電腦開機磁場強度
使用科學日誌 app 量測電腦開機磁場強度
老師教導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
老師教導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
老師發問,學生搶答
老師發問,學生搶答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 量測家中電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 量測電視機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 量測電視機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電燈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電燈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電鍋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電鍋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微波爐磁場強度
學生使用科學日誌app量測微波爐磁場強度

學生記錄成果

靠近電器,磁場強度變大
靠近電器,磁場強度變大
在電器旁邊
在電器旁邊
在電器旁邊,沒移動
在電器旁邊,沒移動
遠離電器,磁場強度變小
遠離電器,磁場強度變小
教學省思

  由於智慧型手機普遍化,一支智慧型手機本身具備多種感測器,如果拿來在物理實驗當中使用,除了測量準確減少誤差外,也能見識到各種感測器的威力,亦可在生活中需要精確測量時,使用手機成為行動實驗儀器。對教師而言,智慧型手機融入探究式課程可取代許多大型儀器,更能促進教學現場的教學更貼近生活與真實情境。

  為落實108課綱提倡的「 動手做」 更能讓學生在做中學,本課程設計使用「科學日誌」app結合手機感測器,不只讓學生體會到現代科技的發達,更能體會學習知識的途徑不在只有書本上的文字,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更多創新的選擇, 茲將「科學日誌」app結合手機感測器應用於教學,成果整理如下:

  1.對於使用「科學日誌」app結合手機感測器進行實作,有別於其他課程,而使學生感到非常有趣,且可以不斷重複實作過程,從經驗中修復錯誤,而燃起學習的火花。

  2.有別於傳統的實驗,課程設計融入「科學日誌」app結合手機感測器,讓學生耳目一新,也讓學生觀察與留意身邊的器材資源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用途。

  3.老師講解本單元的理論原理後,學生將「科學日誌」app結合手機感測器應用於生活中,讓科學知識更能應用於生活真實情境。

  為108學年度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本課程設計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設計之主軸,強調要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落實核心素養,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具體地說明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包含教抽象知識更要重視情境學習,本課程利用手機感測器結合APP融入課程實作,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理解本單元中的科學意義及理論基礎,引起學生學習的意願也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藉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收集資料、主動探索、解決問題,而分組的小組報告中也看出學生各面向的能力,表達科學意涵的能力提升,提升與同儕之間的互動,而達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展,落實「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以臻全人教育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