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戰後臺灣醫療演進史
戰後初期臺灣的衛生行政,出現重大紕漏。其原因為:一、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後,數年間出現青黃不接之現象。二、港口檢疫出現漏洞,病菌以動植物為媒介而擴散傳播。三、二二八事件後,有不少醫界菁英消失,造成醫事人才不足。四、衛生環境的破壞,以致病毒蚊蠅滋生造成疫病蔓延。經過數年的努力,疫情才被控制。戰後醫療體系產生質變。中華民國政府。援引美國系統,委請專人設計,美援改變了臺灣既有的醫療體制;人事制度雖然改變不大,但醫療儀器及設備、行事模式,轉趨美國化,醫學生也由留日,轉為留學美國。1945年前,培植醫生的教育機構只有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學部及醫學部。1945年以降,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成就國內首屈一指的醫學院校。1980年代起於臺北市中山南路擴建新醫學大樓,含蓋醫院及醫學院,提供病人及師生使用,與原有的臺大醫院舊院相互輝映。1945年以降,各地公私立醫學院校相繼設立。1949年遷臺的國防醫學院,屬軍系醫學院。1954年杜聰明博士籌辦,成立高雄醫學院,為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校。1958年設立中國醫藥學院。1960年成立臺北醫學院。1977年,中山牙醫專科學校改制為醫學院,更名為中山醫學院。1971年國立陽明醫學院誕生。1983年,設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1987年奉准成立私立長庚醫學院。1994年,成立花蓮慈濟醫學院。2000年,私立輔仁大學新設醫學院。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95
下載數:1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27.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