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西傳之工藝 - 造紙術、冶鐵、穿井、農技
造紙術: 在《後漢書》中記載,蔡倫發明了造紙。但從民國以來許多的出土文物,說明了其實中國紙張的使用,早在西漢時期就已開始。西元1933年新疆羅布泊出土了西漢麻紙,西元1957年西安出土了八十七張西漢紙;另外,在甘肅居延遺址及陜西等地,也都有西漢紙的發現。蔡倫對造紙最大的功勞,應是在材料的改良,除了紙張更好用之外,也讓材料較易取得。至於紙張何時傳往西方?西元 1907年斯坦因在前往敦煌途中,發現了一批以早期粟特文寫於麻紙上的文書,據考證其最晚的時間約在西元137年;證明蔡倫造紙後,紙也經由絲路傳往西方。 冶鐵:史學家普魯塔克將安息騎兵使用的刀劍,稱為「木鹿武器」。木鹿城是古代安息國的城市,但其鋒利的刀器則來自於中國。木鹿城是絲路往來中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漢代時中國的鋼鐵兵器自該地流入羅馬,深受市場的歡迎且價格也極高。古代羅馬史家白里內曾說過:中國的鐵最優秀,安息者次之。這也證明了當時中國的鋼鐵兵器,是西方武器裝備的重要來源。此外,鑄鐵技術也透過漢朝士兵傳到西域;《漢書?西域傳》:「自宛以西至安息國……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除了大宛、康居、安息等中亞國家之外,烏茲別克與俄羅斯等地,亦習得此項技藝。 穿井術:《漢書?溝洫志》中記載:「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從上述可知,穿井技術是漢武帝時期,陜西關中地區因開渠灌溉農田、土質疏鬆崩塌,而產生之井渠引水法。漢代經營西域,屯田士兵為了控制水源,乃將此穿法帶到該地。《漢書?李廣利傳》中可知,李廣利圍攻大宛城,得知城中沒有水井,必須從城外引水,乃命水工使河水改道,並鑿穿城牆以破城;大宛國貴族殺死大宛王毋寡,遣使求和。漢宣帝時,派辛武賢在敦煌和羅布泊以東地區,穿卑鞮侯井、屯田當地。據說,這就是後來新疆各地廣為使用的坎兒井;此種穿井技術還傳入烏孫、印度等地。 農技:中國式的農業生產工具,如水車、水磨、鐵犁、鐮刀的製造及其使用方法,因華僑的帶入而推廣,從而也提高了東南亞人民的農業勞動效率。一些水果、蔬菜以及經濟作物,如蓮、梨、西瓜、菠菜及茶葉等,也從中國傳入東南亞地區;華人還教蘇路人接枝和改良水果品種的技術。華僑對於東南亞的土地開發和商品農業,有重要的貢獻。他們勤勞地利用先進的耕作技術,開墾出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大片土地,並引種了許多作物品種,如甘蔗、胡椒及橡膠;此外,還為當地的牲畜業打下了基礎,使該地商品農業迅速發展起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01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78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