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糖業的發展
根據中國甘蔗的傳播史,認定台灣的甘蔗也是唐朝由印度傳到中國,然後再由中國傳到台灣。此說,好像台灣古時候能吃、能用的東西都沒有(包括人),一切有用的動植物一定要由中國或南、西洋來。尤其元代順帝至正九年(1349),中國江西南昌人汪大淵在其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原住民(平埔族)以「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一般學者加以引述,然後擴大解釋為:「台灣的甘蔗最初是由中國各朝代的移民所移植過來的。」事實上,一般認為甘蔗的原產地在印度到中南半島一帶,或認為原產於新幾內亞,如果台灣的甘蔗是由外地傳入,以台灣的地理位置及原住民的南島語族淵源關係,那應該比中國更得地利和人和之便,其傳入應該早於中國,且絕對不必假道中國才是。更何況以台灣緯度的適合甘庶生長,原生於台灣亦不無可能。在日本人到臺灣發展糖業之前,臺灣就已有製糖。當時製糖的場所稱「糖廓」,其實就是用茅草搭成圓錐狀的簡陋小屋。牛車將甘蔗運至糖廓後,以人力將甘蔗一把把放入石車的縫隙,再以牛來拉動石車,原理就如石磨一樣,絞出的蔗汁再加以熬煮,便可得到糖的結晶。完全倚賴牛和人力的老式製糖方式,經濟效益低,當新式糖廠大舉進駐後,便日漸消失,老式糖廓成為歷史名詞。舊式糖?主要由造糖蔗車和煮糖室所組成,一個完整的製糖過程須包含採蔗、榨汁、煮糖三個部分。首先是採蔗,由蔗園砍下的甘蔗,用蔗刀先除去乾葉,及尾部綠苗,綑綁成把,並以很快速度,用人力和車輛拖回糖?,以免散失糖分,就馬上展開榨汁的工作。其次是榨汁,造糖蔗車的構造是以兩個花崗石圓形石磨互相咬合牽動而成,石磨是由硬木與齒輪相結合,可以連帶著滾動,每個石磨的中央,有一根木製的軸心,在軸心的上端有著橫木,連接著槓桿,槓桿的另端分接到兩到三個的牛軛,以牛力駕駛使石磨旋轉,甘蔗是自兩個石磨中間硤過,蔗汁就被榨出,流入底盤,蔗渣再拾起做兩次、三次的硤榨,使蔗汁糖分全部榨盡,石磨底盤通有一根竹管進入煮糖室。最後是煮糖,煮糖室內有鍋爐煮蔗汁,邊煮邊舀鍋上的浮渣,糖漿煮到細嫩如煮粥,用手沾會粘手時,即加入石灰淨化,後再倒入桶中冷卻,冷卻同時以木棒攪動,使糖漿均勻,結晶為赤糖粒又名為黑砂糖,糖粒裝進木箱或竹籮筐,便告完成。雖然較新式的鐵磨早在1870年已經被介紹到台灣,可是業者的保守,一直到1900年都無法改善。1860年代以後因為開港的關係,出口區擴大到澳洲、英國、美國等地,1876年世界甘蔗欠收,台灣蔗糖外銷旺盛,使得業者無意更新技術。由於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落,產品無法與人競爭,1884年甘蔗豐收,糖價大跌,1885年歐洲、美洲、澳洲市場逐漸失去,出口量逐漸減少。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地Cb-Ⅳ-1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Ab-Ⅲ-2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地Cb-Ⅳ-1 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
學習表現
1a-Ⅱ-2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或先後順序。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社3a-Ⅳ-1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社3a-Ⅳ-1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565
下載數:1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96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