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茶的產製 - 細說製茶相關知識
細說製茶相關知識:1、茶青採下後,首先要讓其「發酵」,這樣茶的顏色、香氣、滋味才會形成。茶的發酵只是放在空氣中任其「氧化」,並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質。2、茶青發酵前必須先「萎凋」,就是讓茶青消失一部份水份。因為茶青如果很新鮮,空氣中的氧無法進入葉細胞中產生「氧化」。3、消失一部份水份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放在陽光下的所謂「日光萎凋」,一個是放在陰涼地方的所謂「室內萎凋」。4、讓陽光曬一下,可以使製成的茶在香味上顯得比較「高頻」,像個性「外向」的孩子(如烏龍茶類);如果只有「室內萎凋」,那茶的香味就會顯得比較「低頻」,像個性「內向」的孩子(如綠茶、紅茶)。5、「日光萎凋」只能曬一下子,如十或二十分鐘,等葉子變軟後,就要搬到室內繼續室內萎凋。把茶青曬乾了,就無法進行氧化作用,即使只有小部份曬過了頭,也是失敗的作法,稱為「失水」,成茶會有「味薄」的缺點。6、茶青搬到室內繼續從事「室內萎凋」後,先要「靜置」,讓水份補充至葉緣部份,然後「攪拌」(也稱浪青),促使水份繼續從葉緣的水孔與葉底的氣孔發散。從此靜置與攪拌交互進行,直到葉子的每一部份細胞都消失所需的水份。攪拌一次次從輕至重,後半段的攪拌還藉葉子間的相互摩擦促進發酵的進行。前幾次的攪拌如果太用力,會使葉尖、葉緣已達可氧化程度的地方先行發酵,妨礙中間水份的蒸發,這種缺失稱為「積水」,成茶容易苦澀,且帶青味。7、發酵在製茶上有三大功用:第一是發酵會讓茶青變紅,發酵越重,顏色越紅。這種現象在茶乾的外觀與泡出的湯色都是一樣,所以喝茶時,只要看茶湯的顏色,偏綠者,就是發酵輕,偏紅者,就是發酵重。8、發酵的第二個效用是香氣的改變:不發酵的茶,其香型是屬於「菜香」,如青茶一把,熱水燙過的香;重發酵的茶再轉化成水果成熟以後的香,俗稱「熟果香」;全發酵的茶則變成「糖香」。9、茶湯的顏色與香氣是同步變化的,菜香的茶是接近綠色,花香的茶會變成金黃色,果香的茶則變成橘紅色,糖香的茶就變成紅色了。10、發酵的第三個效用是滋味的改變:發酵愈少,製成的茶愈接近自然的風味;發酵愈多,愈接近人工的味道。所以紅茶常被拿來調味,綠茶較少這樣做,就是這個道理。11、茶青發酵到我們需要的程度,要以「殺青」停止發酵,所謂殺青,就是利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發酵的進行。12、殺青有三種方法,一是用炒的方式,稱為「炒青」,二則是用蒸的方式,稱為「蒸青」,三是用烘的方式,稱為「烘青」。13、因為發酵的輕重,茶被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與「全發酵茶」三大類,不發酵茶如一般熟知的綠茶,半發酵茶就是一般所說的烏龍茶,全發酵茶就是紅茶。14、殺青過的茶青,要經過「揉捻」,把葉細胞揉破,並揉成捲曲的樣子。因為不揉破葉細胞,茶的成份不容易沖泡出來;不揉成捲曲的樣子,茶葉一片片的,不容易保存。15、揉捻的輕重也塑造了茶不同的風味,輕輕一揉便罷的茶,茶性顯得比較年輕活潑,重揉的茶,茶性會變得比較老成持重。所謂「重揉」就是揉捻的時間長,而且以比較重的壓力與較高的溫度。16、重揉捻的一個方法稱為「包布揉」,將初揉過的茶青用布包起來再揉,一面揉一面縮緊袋子,甚至於一面揉,一面烘焙,這樣製成的茶就像歷經風霜的長者一樣,喝來茶性會顯得「老練」。您聽過「鐵觀音」茶嗎?就是這樣歷練出來的。17、揉捻過的茶,最後經過乾燥,就是可以收藏泡飲的成品茶了。白天採茶青,輕發酵的茶要到晚上九時左右才可製成,重發酵的茶要工作到快天亮。製茶中間不能休息的,茶葉一離開母樹,發酵等化學變化隨即進行,必須一路掌控才能製好這批茶。18、以上所談到的製茶過程,從萎凋、發酵、殺青、揉捻、到乾燥,是製茶上會遇到的全部工序,但如果所製造的為不發酵茶,那就把萎凋與發酵省略掉,如果是全發酵茶,可在發酵之前先進行揉捻,加速發酵。19、不發酵茶類中最常聽到的就是綠茶,因殺青方法的不同又分為炒青綠茶(如中國有名的龍井、碧螺春)、與蒸青綠茶(如日本有名的玉露、煎茶)。20、不發酵茶中有一種稱為「黃茶」(如中國有名的君山銀針、霍山黃芽)的,製造過程中有一道「悶黃」的手續,因此喝來就不像綠茶那麼生冷,湯色也不像綠茶那麼綠而變得偏黃。21、不發酵茶中還有一種稱為「黑茶」的(如中國有名的普洱茶),那是在殺青、揉捻後進行「渥堆」,利用溫、濕與微生物進行與上述純屬氧化作用不同的「發酵」,成茶的外觀色澤變黑,但湯色卻是深紅。此種殺青後的發酵被稱為「後發酵」,這種茶也被稱為「後發酵茶」。22、半發酵茶中發酵最輕的一種稱為「白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等),製造時讓茶青進行高度萎凋,但減少攪拌與揉捻,以達輕發酵的目的。此類茶兼具重萎凋茶與輕發酵茶的風味。23、半發酵茶的主體是被稱為「青茶」的這一群,包括輕發酵的清茶(或稱包種茶)、凍頂;中發酵的鐵觀音、水仙、佛手;重發酵的白毫烏龍。這類茶是中國南部的特色茶。24、全發酵茶就是紅茶,講求外形條索者稱為「工夫紅茶」:揉捻時就行切碎,以利成茶後自動機器包裝成小袋茶的就稱為「碎形紅茶」。25、茶的分類,最常用的是依發酵的輕重及成茶色澤而作的這一種:A、不發酵茶(或統稱綠茶):綠茶、黃茶、黑茶。B、半發酵茶(或統稱烏龍茶):白茶、青茶。C、全發酵茶(或直稱紅茶):紅茶。26、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捻、乾燥等過程,製成的茶稱為「初製茶」或「毛茶」,必須經過「精製」以後才算完全的成品。精製的目的除使成品外觀美麗外,最重要的是使成茶的品質穩定。27、精製包括「篩分」,將茶篩分成大小不同的等堆;「剪切」,太大的切小;「拔梗」,將茶枝挑出;「整形」,使外形更符合要求;「覆火」,再次乾燥;「風選」,用風把細末、粗片、雜物吹離。28、初次乾燥製成的茶,茶性未能穩定,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如十天左右)的存放,並利用這段時間從事「精製」,讓茶葉吸收空氣中的水份(即所謂的回潮),隨後再次覆火,茶性才會穩定下來,所以說精製不只是美容而已。29、茶已製成,但為使其多樣化,可以從事些「加工」。先說「薰花」:如果您想讓製成的茶多一份其他的香氣,如茉莉花香,那就採些新鮮的茉莉花與製成的茶拌在一起,茶很會吸收別的氣味,經過八小時左右,就會吸足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但同時也受了潮,所以要再覆火一次。薰花只是將花與茶拌在一起,無需加溫。30、薰製過的花要不要拿掉呢?這要看這時的花箔還有沒有滋味上的效用,有,留著與茶一起沖泡;沒有,可以挑出丟掉。一般茉莉花都挑掉,留一些是作為點綴用,桂花則不篩掉,留著與茶一起沖泡更有味道。31、只要喜歡的花都可以拿來製成花茶,但要注意選配的花與茶是否「門當戶對」。茉莉較年輕活潑,所以通常都與輕揉捻的「清茶」相配;桂花較具成熟美,所以常與中揉捻的「凍頂」、重揉捻的「鐵觀音」相許。\\r32、製成的茶如果想讓它有股「火香」,那就拿來從事「烘焙」,這是加工的第二種類型,就像烤麵包一樣地用「高溫」來烘烤,焙得愈重,我們就說它愈「熟」,否則就說它「生」。所謂焙得重,是指焙的時間或溫度高,或兩者兼具。33、怎麼知道茶的「焙火」是「熟」還是「生」呢?這可以從茶乾與茶湯顏色的「亮度」得知。焙火愈重,顏色愈暗,焙火愈輕,顏色愈亮。我們前面也曾說過: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現在說的是「焙火」,焙火愈重,顏色愈深。所以看一杯茶的紅綠程度可以知其發酵,看一杯茶的明暗程度可以知其焙火。34、焙火重的茶,喝來感覺比較溫暖;焙火輕的茶,喝來感覺比較生冷,所以如果您覺得自己的身體最近比較「寒」,那就喝比較「熟」的茶;如果覺得比較「燥」,就喝比較「生」的茶。35、從欣賞的角度上,焙火輕的茶偏重在「茶香」的享用,焙火重的茶,偏重在「茶味」的享用。36、在飲用的口感上,焙火輕的茶有如清蒸、清炒的菜餚,焙火重的茶有如紅燒的菜餚37、成茶加工的第三類型是「摻和」。就是把喜歡的枝葉花果與茶拌在一起沖泡,例如將洛神花切碎與紅茶摻在一起就是所謂的「洛神紅茶」,將薄荷葉與清茶摻在一起就是「薄荷茶」。38、綜觀前面所談論到的,造成茶各種不同風味的有四大製造過程:第一是茶青,第二是發酵,第三是揉捻,第四是焙火。學理上,這四大過程的各種方式都可以實行在各類茶上,但如果兩項手段間的功效是相違背的,我們自然不會採用。39、「焙火」是讓茶變得比較低頻、老成的製茶手段,所以一般只會使用在葉茶類,因為採嫩芽為主的芽茶類,其目的在製成秀氣、女性化的茶,通常只「乾燥」或加「覆火」,而不「焙火」。40、市面上所聽到的茶名都是茶葉製成品的商品名稱,如龍井、碧螺春是不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清茶是輕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葉茶類;凍頂是輕發酵、中揉捻,輕、中焙火的葉茶類;鐵觀音是中發酵、重揉捻,中、重焙火的葉茶類;白毫烏龍是重發酵、輕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紅茶是全發酵、重揉捻、不焙火的芽茶類……,這些製茶方法交織成天下各式各樣供我們飲用的茶。41、為什麼龍井會這樣作、凍頂會那樣作?並不是茶葉專家先訂定規範,然後各地茶農依樣生產,而是各產茶區依其習慣製成各式茶葉商品在先,茶葉專家才歸類整理成有系統的製茶方法。所以各種分類只是為便於大家對茶的認識而已。42、茶葉的名稱,有因「產地」命名的,如龍井(原產於中國杭州龍井);有因「品種」命名的,如鐵觀音(其原料品種就叫鐵觀音);有因「湯色」來命名的,如紅茶;有因「茶性」命名的,如清茶(茶性飄逸);有因「外形」命名的,如珠茶(外形成珠狀)另外有一些純屬分類上的名稱,如花茶(薰花加工過的茶)、緊壓茶(將茶蒸、壓成餅狀、磚狀等);春茶(春天採製的茶)、夏茶(夏天採製的茶)……。43、茶樹品種與茶的製成種類有沒有絕對的關係?沒有。重要的是製造方法,但是哪些品種製成哪一種類的茶比較討好是有經驗可循的,每個地區的茶葉研究單位都會提供資料給生產者。44、有些品種具有獨特的風味,如鐵觀音、水仙、佛手,人們就特別為它製成一種茶,而且以它品種的名稱作為茶品的名稱,如上述三種品種製成的茶就稱為鐵觀音、水仙、佛手。45、我們常看到茶樹長成矮樹叢狀,這是人們為了採摘方便將它修剪成的,如果任其生長,大部份品種可以長得像棵大樹,這時就要爬上去才能採到「嫩芽」或「嫩葉」了。46、矮叢狀的茶樹,採摘過後要修剪,下次才有整齊的嫩芽或新葉可採。如果發芽得很整齊,即使用機器採收也不至於老嫩相差太多。47、矮叢狀的茶園,必須維持在人們腰際以下的高度,一次一次地採收,一次一次地修剪,日子久了,如過了八年十年,枝葉愈來愈細愈密,製成茶的品質就會下降,這時可從地面二十公分左右高的地方,除基幹外全部剪除,讓茶樹重新長出新枝。48、茶樹生長的環境會形成茶葉特殊的風味,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東南部武夷山,茶樹長在風化的礫質壤土上。這裡的茶喝來就有股「岩味」,這一山區的茶也就統稱為「岩茶」。49、常被應用的茶樹品種有些是傳統性品種,如上述的鐵觀音、水仙、佛手;有些是人工改良的新品種,如在台灣茶界最近常掛在嘴邊的2027就是新品種的代號,由於香氣很明顯,所以廣受歡迎,「金萱」是它的俗名。50、有一種製造紅茶很有名的品種叫「阿薩姆」,是原產在印度阿薩姆省的傳統品種,現在已傳播到世界各地,製造出來的紅茶,滋味很強烈,湯色很豔麗。51、有些茶樹的葉子長得很大,如上述的阿薩姆,稱為大葉種;有些長得比較小,稱為小葉種。有些茶樹製造出來的茶,在香味上顯得很細緻,有些卻又顯得很粗獷。這也是造成茶葉形形色色的原因之一。52、不同季節也會造成茶不同的風味,如春天,尤其是早春,最適合製造不發酵的綠茶;晚春或是秋冬的季節,最適合輕、中發酵的茶,如清茶、凍頂、鐵觀音之類;夏天,最適合重發酵的白毫烏龍與全發酵的紅茶。53、理論上各種季節都可以製造各類茶,「春茶」就是春天採製的茶,「夏茶」就是夏天採製的茶,「秋茶」、「冬茶」亦復如此。所以您不能向茶行的老闆說:「我要買春茶」,老闆不知道要拿哪一種類的春茶給您。54、一般來說,海拔高一點,氣候涼爽一點地區的茶樹,製成茶的品質會好一些,所以喝茶的人常誇口說他喝的是「高山茶」,但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高到會下雪下霜的程度,以台灣而言,八百至一千二百公尺左右已屬高山茶的產區。55、高山茶的葉子比較厚,喝起來滋味甘滑而少苦澀,但如果日照不足,尤其是在日光萎凋的時候,那製成的茶,香氣會顯得不足,這也就是喝茶的人常說的「滋味」與「香氣」如何不同的例子之一。56、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大約可歸納成十項,前面提到過:「地理的環境」,海拔高一點的好;「品種」,要選用適合所製茶類的品種;「樹齡」,矮叢狀的茶樹採摘太久後枝芽太密影響品質;「採摘部位」,該以嫩芽為主或以成熟葉為主,而且老嫩程度要力求一致;「採製季節」,春天好就春天採製,夏天好就夏天採製。57、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六個因素是「氣候」,好天氣才能做好茶,陰雨的天氣是製不成好茶的,若綿綿細雨下了半個月,不採,茶青又老了,只有含淚採茶。58、同樣茶園,同樣氣候,採摘時間不同也影響成茶的品質,露水未乾所採的所謂「早茶」、太陽下山以後所採的所謂「晚茶」,都沒有這兩個時段間所採的好,但蒸青綠茶較不受限制。這「採摘時辰」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七因素。59、「施肥」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八因素,土地原本就肥沃的最好,施有機肥料比化學肥料要好。不用化學肥料、化學除草劑、殺蟲劑的「自然農法」,最被鼓勵應用於茶園的耕作。60、「製茶技術」是影響茶葉品質的第九因素,好的茶青給技術優良的師傅製作才相得益彰,各茶區經常舉辦「製茶比賽」或「優良茶比賽」,其目的就在此。61、影響茶葉品質的第十因素是「儲存」,先說買回來茶葉的儲存:要用無雜味、能防潮、不透光的專用罐子裝妥,然後放在陰涼的地方。我們做過試驗,同一包茶一半用罐子裝,一半用塑膠袋裝,放在同一個地方,一個月後泡給大家喝,沒人相信那是同一包茶。62、「儲存」之影響茶葉品質,除買回家的「存放」外,另一個因素就是初製後,從事精製,這段時間的「儲存」。它讓初製完的茶存放一段時間,然後再次「覆火」,這樣可讓茶葉品質更加穩定,利於長期存放,此項在28條曾經談過。63、前面第35條談過早春最適合製造如龍井、碧螺春等綠茶,所以每年的「清明節」左右,賣茶的地方就會貼出「明前龍井上市」等廣告,意思是說清明節以前的早春龍井上市了,但是沒有人會貼「明前鐵觀音上市」的廣告,因為鐵觀音等葉茶類要採開面成熟葉,沒有搶早的道理。64、不同製茶方法塑造成不同風格的茶葉,綠茶如嬰兒,像一片秧苗,生命力很旺盛的樣子;清茶如少年,像一片草原,活潑有朝氣;凍頂如青年,像一片森林,能扛重責大任;鐵觀音是壯年,像崇山峻嶺,是陽剛茶的代表;白毫烏龍是溫柔的女性,像一片玫瑰花海,是陰柔茶的代表;紅茶如慈祥的媽媽,有如一片秋天的楓樹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91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574.zip (40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