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道教派系分化與神仙 思想的的合流
點閱數:421 次 下載次數:0 次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道教派系分化與神仙 思想的的合流
web
三國隋唐道教魏晉東漢宋元玄學歷史網東晉官方化宗教與社會內修仙道合流符籙組織分化道教草創

葛洪(283-363)《抱朴子內篇》一書,著重個人修練成仙的仙道學說,確立道教基本教義中「不死成仙」的理論,該書集結各種仙道方術,提出學仙修道的具體途徑,是對丹鼎派仙道學說的闡揚。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道教改革集大成者,他所創立的茅山教團,主要流傳於江南各地,對道教方術以醫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該教派的形成,標示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的道教信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信道教的完成。東晉南北朝許多門閥士族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教信仰更影響到文人的日常生活,如:稽康的《養生論》,于個人內在養生部分:強調減少慾望,保健心靈;外在養生則利用服食丹藥,滋補延年。北朝寇謙之(365-448)在《老君音訟誡經》一書中,猛烈抨擊五斗米道的舊道法,著重奉守道戒,齋醮儀拜等宗教活動,並認為服食丹藥只是次要的輔助作用。著有《靈圖真經》一書。書中刻意造作讖語,以迎合北魏統治者拓拔氏入主中原;道教也因寇謙之的積極經營,終於獲得官方的正式承認與支持。《真靈位顯圖》一書,主要依據上清派道書仙傳,將其中出現七百名神靈的名諱稱號,以圖譜的形式一一列出。該圖譜的繪製,奠定道教裡神仙排序的初步規模,在道教史上影響甚大。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5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