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清領時期台灣貨幣
清代至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降服臺灣,至康熙二十三年確定收為大清版圖,即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治理政策;雖有「渡臺禁令」的限制,但在歷位皇帝或弛或禁的更迭下,漢人仍然得以逐步依著「由南而北」、「由西而東」的趨勢開發臺灣。在區域產業分工的影響下,臺灣與中國大陸有很高的貿易依存現象。然而,受到清廷限制對外貿易的規定,臺灣在清末開港之前,外國商人並不能直接來臺進行交易;不過靠著中國商人來往轉販於臺灣海峽兩地與海外,仍舊將「舶來品」傳入臺灣,同時也將外國的貨幣帶來了臺灣。等到同治年間臺灣正式開放通商之後,外國貨幣就大量在臺灣流通了。清代時期臺灣貨幣仍然受到賦稅制度與貿易活動的影響,採「銀銅雙本位制」,有銅錢、銀兩、銀元等類型。銀的流通地區大多在有蓬勃交易活動的港口,如安平、打狗、淡水、基隆等。銅錢仍為一般老百姓購買日常用品的媒介。值得一提的是銀元的使用,除了與各國的貿易活動之外,也可以在民間的契約中看到相關的紀錄。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5
下載數:5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39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