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幣制整頓過渡階段的貨幣措施
明治維新有成之後,日本國內為配合國際貨幣體系,改採金本位制;乃定於1897年(明治三十年、光緒二十三年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其〈貨幣法〉,為配合其〈貨幣法〉的施行,遂於同年九月二十一日再度舉行貨幣會議,經參酌臺灣的實際情形,乃決定其改革臺灣幣制的基本方針:「〈貨幣法〉之施行於臺灣,不以明文規定;臺灣之主要通貨,以鑿印之一圓銀幣充之,並按時價(即金銀比價)核算,使用於島內之一般公私交易上;原來允許使用於繳納租稅等公課之外國銀幣與私人鑿印粗銀,今後禁止使用。」日人在臺灣實施「流通銀塊的金本位制」,固屬一項精心的設計,雖然尚未能將臺灣所流通的貨幣,立即完全納入日本的貨幣體制內,但是,其欲藉此而增強日本貨幣在臺灣的流通勢力,以逐漸驅逐與取代原先所流通的雜亂貨幣。由於殖民政府未能積極收換新幣,於民間使用上又未能禁絕使用舊幣,所以造成鑿印銀幣運行效果不佳的情況。最後不得不停止銀幣鑿印,改為所有銀幣均按「時價」無限制流通。日本的鑿印及未鑿印銀幣都按「時價」流通時,舊有的各種貨幣亦都繼續在民間使用,且仍有外國銀幣、乃至粗銀輸入。等到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六日,臺灣總督府即以法令規定,對進口粗銀課稅百分之五,並禁止「歹錢」(私鑄之劣質銅幣)輸入,自翌年四月一日起施行;繼至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光緒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更規定「折合日本貨幣(按係指其金幣而言)達三圓以上之外國輔幣(按此當包括清鑄銅錢在內),禁止輸入。」自同年六月一日起實施。此兩項規定,是日人採漸進方針,對臺灣進行進一步幣制改革的準備行動。另外,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光緒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臺灣銀行正式成立,並發行「銀?」,並對於之後臺灣幣制整頓發揮重要的作用。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d-Ⅱ-1 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公Bp-Ⅳ-1 貨幣為什麼會出現?
Ce-Ⅲ-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公Bp-Ⅳ-1 貨幣為什麼會出現?
學習表現
3a-Ⅱ-1 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公1c-Ⅳ-1 運用公民知識,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
1b-Ⅲ-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公1c-Ⅳ-1 運用公民知識,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核心素養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8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25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