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觀念的起源,來自人們對神秘現象的幻想,但神仙到底是什麼樣的形象呢?《莊子?逍遙遊》寫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承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這種對「神人」的描寫,與道教思想中的神仙相似,其他諸如「羽人」、「至人」等概念也多含有後來神仙的成分。但實際上,莊子這些神奇的敘述,很可能只是用來表達個人生命轉化的境界,但卻在日後成為方士們喜愛引用和追尋的目標。古代方士相信世上真有不死的神仙,只要透過仙藥或一些修練方式則可成仙,在齊燕地區,因為靠海,也流傳著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山上有不死仙藥的故事。這些故事代表著人們心中對「不死」能力的嚮往,希望藉由「成仙」來達到永生的目的。而春秋戰國以來的慘烈戰爭,也加重了人們對生命的不確定感,在逃避戰亂的心理下,「出世」思想也被強化了。因此,人們對神仙的想像也就日漸豐富起來。而這種對神仙的嚮往,在日後也成為道教信仰中,修道人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