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7年,台灣總督府,為完成日本政府交付的糧食生產任務,計畫在嘉南平原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當年34歲的水利專家八田與一在多次勘查後,向台灣總督府呈交了「官佃溪埤圳計畫」,但就在送交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因規模過大興建費用太高,遭大藏省駁回。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米價來到最高位,接著又要出兵西伯利亞而需要軍糧,米價更是暴漲,人民不滿情緒來到最高點,同年7月便爆發了著名的米騷動事件,而台灣一直是日本的重要糧倉,因此日本內閣態度轉變,在台灣自籌部分財源的條件下,「官佃溪埤圳計畫」終於獲同意興建,日後又擬訂「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兩個計畫都以嘉南大圳為主體,合計灌溉面積達15萬甲。
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因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而得名,直到1920年8月10日改行政區域,才成為今天涵蓋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水利建設
初期首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
1920年嘉南大圳開工,主要包括烏山頭水庫、烏山嶺隧道、烏山頭貯水池,曾文溪及濁水溪取水、給水及排水設施等重大工程。
大家聽過許多嘉南大圳的故事,本影片從土木水利建設的角度來敘述【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完整呈現建設的歷史。
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倪惠姝、鄭郁邦、梁蔭民
攝製: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黃義傑
攝影:楚門給令
企劃文案:王妃靚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5-6年級(三)
學習內容:Ca-Ⅲ-2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Cb-Ⅲ-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學習表現:2a-Ⅲ-1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動關係。
3d-Ⅲ-2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評估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