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地理-美味石斑 台灣之光縮圖
地理-美味石斑 台灣之光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灣的石斑魚養殖技術在國際間享有盛名,不論是親魚、魚苗的培育,還是成魚的養殖技術與品質控管,都展現出高水準的成果。台灣漁民以堅持與創新的精神,不斷突破困難與限制,成功養殖出品質優良的石斑魚,成為國際間讚譽的「台灣之光」。這項成果不僅展現臺灣在水產養殖上的技術實力,也顯示在地產業如何因應自然環境與市場需求,發展出獨特的經濟型態。透過養殖石斑魚,臺灣不僅強化漁業發展,更拓展出口市場,提升國際能見度。這不只是水產技術的成功,更是地方產業與生活智慧的結合,值得我們深入了解與學習。
國小3-4年級
地理-火燒島驚豔一夏縮圖
地理-火燒島驚豔一夏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台灣擁有超過三百個鄉鎮與二百多座漁港,各地漁業發展蓬勃、漁貨多樣,展現出無限的生命力與地方特色。這一集《火燒島驚豔一夏》,帶領觀眾前進綠島——昔日被稱為「火燒島」的小島,探尋當地的漁業文化與自然美景。綠島不僅擁有碧海藍天與環繞珊瑚礁的天然海岸,還結合了觀光、保育與在地產業特色,展現豐富的島嶼生命力。節目中還介紹「綠葉姑娘」這項特色內容,象徵著綠島女性的勤勞與美麗,呼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透過這趟旅程,不僅能一窺綠島的風土民情與海洋生態,也引發人們對漁村生活、地方文化及永續海洋的思考。
國小5-6年級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三_颱風預報及不確定性縮圖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三_颱風預報及不確定性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颱風經常帶來強風豪雨與災害,因此及時且準確的預報對於減少損害具有關鍵作用。中央氣象署會運用衛星觀測、氣象雷達、數值模式等科學技術,掌握颱風的路徑與強度變化,讓民眾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過,由於大氣變化極其複雜,颱風的移動路線與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因各種因素改變。專家提醒,面對颱風資訊,不能只依賴單一預報,應持續追蹤官方最新消息,並隨時留意更新內容,做出適當的防災應對。透過認識氣象預報背後的科學原理與限制,我們不僅能培養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天氣預測,也能強化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判斷力與行動力。學會正確解讀天氣資訊,是每位公民應具備的生活素養與防災能力。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縮圖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
聽著一如往年的鐘鼓齊鳴 而今年的上白礁謁祖卻有些不同 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 所以用簡單隆重的儀式 來表示對保生大帝與列位尊神的一個敬意 因疫情謝絕所有宮廟隨行 維持基本的誠心進行傳統的謁祖 更凸顯信眾的虔誠信仰 遙祭白礁祖宮-是學甲香上白礁的起源 闡述地域性慎終追遠的意念 也是在外遊子返鄉參與的信念 此次學甲上白礁因疫情而簡化 卻也回到最原始的初衷 飲水思源,薪火相傳的學甲上白礁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朱清良:心存善念,把握當下縮圖
公民-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朱清良:心存善念,把握當下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朱清良曾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學院,從事免疫學研究,卻在106年被診斷出罹患漸凍症(ALS)。面對病情的衝擊,他一度陷入身心低谷,但並未就此放棄。他積極參與病友協會,從病友、家屬與社工的互動中重新找回希望。他相信「心存善念,把握當下」,以正面態度面對生命挑戰,並在有限的體力內持續奉獻自己,分享所學回饋社會。朱清良的故事不只是面對病痛的勇氣,更展現人性光輝與無私精神。他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價值與能力,無論身體處境如何。從他身上,我們學會尊重生命、接納差異,並真正理解共融社會的意涵。透過他的行動,我們被提醒,真正的尊嚴來自自我肯定與關懷他人。
國小3-4年級
公民-國民法官制度縮圖
公民-國民法官制度
司法院/司法院
國民法官制度是我國為提升司法透明與社會參與而設立的新型審判制度,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國民與職業法官共同審理重大刑事案件。此制度強調多元經驗與價值觀的融合,有助於使判決更貼近社會觀感與公平正義。為維持審判公正,有涉刑案、身心限制、教育程度未達國民教育、與案件有特定關係或特殊職業背景者則不得擔任。選任流程包含初選、複選、候選至最終確定,逐層篩選符合資格的國民。國民法官與法官一同參與審判程序,包括訊問、定罪與量刑。判決需由9人小組(6名國民法官與3名法官)投票決定,有罪需6票以上同意,並須包含雙方人員的支持。國民法官於審判期間依法享有獨立審判、身分保護與合理補貼等保障。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來去山上優雅的淘金?黃金(物理)脆皮烤雞縮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縮圖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臺灣早期街道空間中,「亭仔腳」原是為了遮風避雨而建的騎樓,卻意外地成為人車分道的雛型。隨著時代演進,交通工具從牛車、人力車轉變為汽機車,街道越發擁擠,行人安全也愈加重要。城市規劃因而逐步導入紅磚步道、人行道與斑馬線等設計,明確區分人行與車行空間。「亭仔腳」作為過渡空間的歷史意義,不僅見證了城市交通模式的改變,也反映出城市發展對行人友善與生活品質的追求。透過街道設計的演變歷程,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城市空間的規劃理念,並設想未來如何打造更宜人、安全且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國小3-4年級
地理-《降溫告急》名家學者報你知!無任所大使簡又新縮圖
有「永續教父」之稱的簡又新博士,帶領我們回顧國際社會在面對氣候變遷時的重要行動歷程,包括《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京都議定書》以及《巴黎協定》等全球關鍵協議。從地球升溫1.1度的現況,到亟需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的目標,氣候變遷已不再只是自然演變,而是人類活動所引發的全球性危機。簡博士也介紹了臺灣面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四大轉型策略與兩大基礎建設方向,並強調從個人到社會都必須行動起來。透過他深入淺出的說明,我們不僅認識到氣候議題的迫切性,也被提醒:每一個人都能從生活中的小改變開始,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場分享讓我們意識到,對抗氣候變遷不只是政策責任,更是全民參與的長期任務。
國小5-6年級
地理-商圈美學改造-商圈脈動縮圖
地理-商圈美學改造-商圈脈動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經濟部商業發展署
為提升城市魅力,經濟部商業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推動「商圈美學改造計畫」,選定彰化小西街、台南孔廟與國華友愛、高雄哈瑪星等地進行改造。透過整合美學設計與在地特色,讓原本老舊的商圈空間煥然一新,成為結合歷史人文與現代創意的生活場域。改造後的巷弄不僅更友善宜人,也吸引更多遊客與在地民眾前來消費,活絡了地方經濟。許多商家分享,人潮回流讓商圈重現活力,營收也明顯提升。這樣的行動不只是外觀整修,更是對城市記憶與地方文化的再認識與重塑。透過商圈的改造,我們看見城市如何透過設計重新呼吸,也體會到地方創生與城市更新能為居民帶來的美好改變。這些案例不僅展現空間美感,更是經濟與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
國小5-6年級
地理-《降溫告急》名家學者報你知!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縮圖
紀錄片《降溫告急》邀請臺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與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深入剖析全球暖化對臺灣的深遠影響。他們指出,當全球升溫達到1.5℃或2℃時,臺灣的農業與環境將面臨巨大改變,甚至可能變成「榴槤王國」,顯示氣候變遷將徹底改變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極端氣候將使乾濕差異更加劇烈,如何提升社會的「耐災能力」成為重中之重。他們強調,調適行動不只是防災應變,更是學習與氣候變遷共處的智慧策略。面對這樣的挑戰,從個人習慣的改變到社區行動與政策制定,都需要積極調整方向,降低潛在風險。這部影片提醒我們:氣候變遷不再遙遠,它正在影響我們的每一天,唯有全民參與調適與行動,才能共同迎向更穩定與永續的未來。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牽罟記錄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牽罟記錄片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在2016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行動計畫中,以「海洋的孩子,重生的牽罟」獲得楷模獎,同時感謝蘇澳鎮港邊社區,捐贈牽罟漁船及罟網給社區,讓我們在文化的傳承上更加順利,我們開始展開一連串修船及補魚網技術傳承, 在今年也結合宜蘭縣政府辦理宜蘭成年禮,讓滿18歲在地學子走入後埤體驗牽罟文化,為了讓牽罟並非一次性活動,我們希望結合現代科技,讓牽罟文化能夠一代傳一代的繼續傳承下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樂者-椰胡縮圖
傳統技藝-樂者-椰胡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臺灣皮雕藝術家段安國的作品「樂者」中之椰胡。作品利用皮革上的毛細孔及拉扯產生的紋理皺褶,呈現出樂手拉椰胡的生動表情及立體姿態。不同於科班出身的同行,段安國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只是一位曾在市場工作的肉販。正因沒受過美術教育,其作品更顯得質樸非凡。他認為在焦躁浮動的社會中,需以慢活的態度調適身心,因此常以市井小民作為題材,多以懷舊調性傳達對生活的思考。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Spice 淡水 | 捷運淡海藍線輕軌新景點!北臺灣唯一海邊騎馬、一秒到京都、下一秒再到歐洲縮圖
為推廣淡水地區與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連結,並吸引更多觀光人潮,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邀請知名Youtuber為淡水拍攝推廣影片,除了增加觸及率外,透過Youtuber們的介紹,增加民眾觀看影片的意願,在民國109年(2020)共邀請了4位Youtuber進行滬尾戰役系列的介紹及遊玩體驗。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今之再造 培力篇縮圖
出磺坑居民與城隍信仰的互動或是節慶儀式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以出磺坑拓墾時期的家族、信仰為主軸,除了歷史考究外,從當地耆老的口中一點一滴拼湊出當時拓墾出磺坑地區的故事,帶領前往曾經輝煌的出磺坑,了解邱家先民如何篳路藍縷,開創臺灣石油工業的先河。透過訪談了解城隍廟是如何成為出磺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挖掘信仰與先民的關係,了解在地的城隍信仰文化。 計畫分為訪談、培力、表演等主軸。訪談許多當地耆老及民眾並製成短片,讓這些歷史故事能繼續傳承下去,讓閱聽人能在短時間內對出磺坑有初步的認識,引發深入探索的好奇心。訪談過後所蒐集到的資訊,將它進一步內化,並融合兒童劇本的寫作,與苗栗當地兒童劇團「好玩的劇團」及公館鄉的國小合作進行校園培力工作坊,將出磺坑的故事透過戲劇課程,讓小朋友們也能了解出磺坑當地豐富的歷史及文化。除了校園培力工作坊成果發表以外,也邀請到苗栗知名劇團「EX—亞洲劇團」進行出磺坑當地的勘查及劇本撰寫,並透過《106號油井》的劇本創作及演出,讓人重新思考對於即將沒落的文化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跨世代唱出母親的歌─阿爆縮圖
公民-跨世代唱出母親的歌─阿爆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住民音樂創作者阿爆,透過將排灣族傳統語言與現代音樂風格融合的創作方式,成功喚起族人對母語與文化的認同。她的音樂作品承載著千年文化的深度,同時以流行、電子等元素與年輕世代建立連結,讓族語不再遙遠,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日常語言。阿爆將音樂作為橋樑,跨越世代與文化藩籬,鼓勵原住民青年「學回自己的語言」,重新找回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她不僅是一位歌手,更是文化的推動者,致力於讓原住民族的聲音被聽見,促進族群團結與社會對原民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透過態度鮮明的創作,阿爆實踐「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話」的文化理念,讓音樂成為族群自覺與文化行動的重要力量,也展現出台灣多元族群共融的美好價值。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