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經常帶來強風豪雨與災害,因此及時且準確的預報對於減少損害具有關鍵作用。中央氣象署會運用衛星觀測、氣象雷達、數值模式等科學技術,掌握颱風的路徑與強度變化,讓民眾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不過,由於大氣變化極其複雜,颱風的移動路線與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因各種因素改變。專家提醒,面對颱風資訊,不能只依賴單一預報,應持續追蹤官方最新消息,並隨時留意更新內容,做出適當的防災應對。透過認識氣象預報背後的科學原理與限制,我們不僅能培養更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天氣預測,也能強化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判斷力與行動力。學會正確解讀天氣資訊,是每位公民應具備的生活素養與防災能力。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學習內容: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b-Ⅱ-2 自然環境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會改變自然環境。
學習表現: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3d-Ⅱ-1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