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早期街道空間中,「亭仔腳」原是為了遮風避雨而建的騎樓,卻意外地成為人車分道的雛型。隨著時代演進,交通工具從牛車、人力車轉變為汽機車,街道越發擁擠,行人安全也愈加重要。城市規劃因而逐步導入紅磚步道、人行道與斑馬線等設計,明確區分人行與車行空間。「亭仔腳」作為過渡空間的歷史意義,不僅見證了城市交通模式的改變,也反映出城市發展對行人友善與生活品質的追求。透過街道設計的演變歷程,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城市空間的規劃理念,並設想未來如何打造更宜人、安全且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 國際
領域: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學習內容: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Ca-Ⅱ-1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學習表現: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3a-Ⅱ-1 透過日常觀察與省思,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