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進修機會中教授分享一段文字:「教育有兩大內涵,一個是教與學,屬於訓練;一個是升學與考試,屬於比賽。唯有解決比賽的問題,訓練才能正常化。歐美國家的升學過程像打高爾夫,從小學到研究所共十八洞,自求精進,動作優雅,無須勾心鬥角。反觀台灣的升學則是賽馬,槍聲一響,閘門一開,馬就衝出來,學生是馬,家長是馬主,老師是騎師,馬在家長的主導下被老師鞭策向前,扭曲了學習。」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是不是只是一個訓馬師?其實,一個人越是具有學科結構的概念,就越能完成較長的學習情節。從事數學課程設計時,應該保留一些會讓人感到興奮的部分,並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以往的教育是「知識導向」的,教改之後的教育是「能力導向」的。早期傳統教學是練習與回顧,重視結果,透過條件與結果的連結,累積知識;而建構教學是分組討論與合作學習,重視過程,透過反思,建構知識。筆者認為要融合兩種教學的優點,因時置宜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通過學習瓶頸,提升其思維活動。不管是以前省聯招或是現在的基本學力測驗,都考過「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的問題。在「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單元裡,提到二元一次方程式通常有無限多解,但在實際問題中,往往顧及「合理性」,所以會有一些限制,這時解的組數就會變成「有限」。而筆者在教學現場發現有些學生知道解的意義,如果給定一組數要求學生檢驗是否為其解,他們大多可以解決此問題,但是如果要求解出正整數解有幾組時,部分學生會感到有一些困難。所以筆者設計一系列的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在老師的教學引導下進行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達到學習的效果。
修改日期:202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