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673
Lactoria diaphana (棘背角箱魨)-資源代表圖
web Lactoria diaphana (棘背角箱魨)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Lactoria diaphana(棘背角箱魨)俗名:棘背角箱魨、牛角、箱河魨、海牛港、箱子規(臺東)棲息深度:0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方形,體被覆由鱗片癒合而成的骨板,形成盾甲包住全身,僅口、肛門、眼、鰓裂、各鰭及尾柄處具小開口;體甲在背鰭及臀鰭後方閉合,具有五條稜脊,分別於背側及腹側各具一對,背部中央另具一條略發達的稜脊,体側則無。眼眶前方具一對前向且與瞳孔約略等長之棘;腹側稜後方則具一對後向之短鈍棘,但較眶前棘長;背中稜中央具一扁三角形的大棘,棘尖指向背方;背側稜平直,但於中央處具一與背中稜中央之大棘相對的小鈍棘。體甲腹面隆起。尾柄短,後端側扁。頭短而高,前緣陡斜。唇肥厚。鰓孔小,幾直裂。背鰭短小位於體後部,無硬棘,臀鰭與其同形;無腹鰭;尾鰭後緣圓形。體褐色,腹面色較淺。体甲散布一些不規則之褐色條紋,頭部及尾柄上有一些小黑點。尾鰭淡色,且6條褐色橫紋。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區或珊瑚礁附近,幼魚行大洋性生活,一般漂游於水面或近水面的區或,半透明期的稚魚則可以出現於河口域或汽水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及東太平洋區,西起南非,東至夏威夷、南加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東南大西洋海域的非洲納米比亞沿岸。臺灣主要分布於小琉球海域。漁業利用:具毒性,無任何食用價值,有些被飼養於水族館或製成乾製標本供人觀賞。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古蹟巡禮-資源代表圖
web 古蹟巡禮
黃薁錤/忠義國小國小2-6年級
忠義好厝邊--司法博物館, 國家台灣文學館, 原台南山林事務所, 原林商店...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2-02-14
Pseudanthias luzonensis (呂宋擬花鱸)-資源代表圖
web Pseudanthias luzonensis (呂宋擬花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seudanthias luzonensis(呂宋擬花鱸)俗名:呂宋擬花鮨、花鱸、海金魚、紅魚棲息深度:1 - 6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眼中大,眼眶後緣無乳突。口較大,稍傾斜。上下頜齒細小,前端具犬齒。下及間鰓蓋骨下緣平滑或微具鋸齒。體被小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42-47;上頜不具鱗;各鰭亦不具鱗。背鰭連續,具硬棘X,軟條15-17,第III背鰭棘最長,雄魚延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延伸不及至臀鰭;胸鰭軟條17-19;尾鰭彎月形,上下葉端略為延長。雌魚體淡橘紅色,背側鱗片中央黃色,腹側為白色;雄魚體色似雌魚,但體側具多條不規則之黃色縱帶,背鰭第VI-IX背鰭棘 膜上具一紅斑。雌雄魚頭部均有由眼下方至胸鰭基部具一條鑲紫藍色緣之黃色斜帶。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通常成一小群活動於斜坡。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菲律賓、印尼及澳洲等。臺灣東部海域有產。漁業利用:小型花鱸,不具食用經濟性之魚種。體色豔麗,是水族常見魚種,一般皆以陷阱法捕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hilomycterus reticulatus (網紋短刺魨)-資源代表圖
web Chilomycterus reticulatus (網紋短刺魨)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hilomycterus reticulatus(網紋短刺魨)俗名:網紋短刺魨、刺規、氣瓜仔、番刺規(澎湖)棲息深度:0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短圓筒形,頭和體前部寬圓。尾柄錐狀,後部側扁。吻寬短,背緣微凹。眼中大。無鼻孔,鼻瓣呈盤狀,位於眼前上方。口中大,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大齒板,無中央縫。體上的棘甚堅硬,平伏於體表,稍露出皮外;吻部、眼上緣、頭頂及頰部光滑無棘;尾柄背部具1或2棘。各棘具3或4棘根,不能活動。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上方,具軟條12;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1;胸鰭寬短,上側鰭條較長;尾鰭圓形,具軟條10。體背側灰褐色,腹面白色;頭部眼下方及鰓孔前方各具1黑褐色橫帶;體側另具數個黑斑點。各鰭灰褐色,鰭上均密佈黑斑。棲所生態:熱帶海洋性底層魚類,成魚行獨居生活,一般生活於至少深達100公尺深的礁石區或軟質底海域;幼魚則行大洋漂游性生活。主要以帶硬殼之無脊椎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海域,但呈區塊分布。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罕見之魚種,偶被延繩釣或拖網等捕獲,無食用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upa solidula (斑點硬捻螺)-資源代表圖
web Pupa solidula (斑點硬捻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upa solidula(斑點硬捻螺)形態特徵:殼呈橄欖形,螺塔平緩高起,螺尖尖銳,體螺層有整齊的棋盤圖紋,殼口,為長水滴形。殼色象牙白,其上兼有黑色到棕色棋盤格斑點,殼口瓷質白色。棲所生態:棲息在潮間帶到淺海的岩礁或礫石中。世界地理分佈:香港、海南、西沙、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基隆市,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Tibia martini (馬丁長鼻螺)-資源代表圖
web Tibia martini (馬丁長鼻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Tibia martini(馬丁長鼻螺)形態特徵:殼形:殼薄且輕,殼表平滑,螺塔高且尖銳,體層很大,有發育不良的螺紋。殼口呈半月型,有3-7隻短足。軸唇滑層薄,前水管短直,後水管短曲且裸露。殼色:淺棕色,有白斑,外唇外緣褐色,前水管緣黑色,殼口內淡紫色,邊為白色,軸唇白色。大小:中大型,110-180 mm。 (123.9×38.3 mm)棲所生態:深海泥砂底、潮下帶世界地理分佈:南中國海、包括台灣南部、婆羅洲、菲律賓、海南、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南部,屏東縣東港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Diploprion bifasciatum (雙帶鱸)-資源代表圖
web Diploprion bifasciatum (雙帶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Diploprion bifasciatum(雙帶鱸)俗名:雙帶黃鱸、皇帝魚、火燒腰、拆西仔、酸監仔、虱梅魚、涎魚、鱸魚(臺東)、花鱸(臺東)棲息深度:1 - 104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4倍。頭背部幾乎斜直;眶間區平坦。吻略鈍圓。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之下方;上下頜、腭骨及鋤骨均具齒。前鰓蓋後緣鋸齒狀。鰓耙數9-10+19-22。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80-88;縱列鱗數100-110。背鰭連續,硬棘部低,有硬棘VIII枚,軟條13-16;臀鰭硬棘II枚,軟條12-13;腹鰭腹位,末端伸達臀鰭前緣;胸鰭短於後頭部,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前半部淡黃色,後半部黃色,體側有兩條暗灰色寬橫帶,其中一條在頭部,另一條在體中部。除背鰭硬棘部暗色,腹鰭具黑緣外,各鰭為黃色。幼魚的背鰭第二及第三棘特別延長呈絲狀。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之洞穴或縫隙中,白天會在礁區外圍的砂泥地上活動。以魚及甲殼類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馬爾地夫至巴布新幾內亞,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南、北部及各離島礁區均有。漁業利用:小型魚類,體表能分泌具黑鱸素(grammistin)之粘性毒液,不可食,但具觀賞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terocaesio randalli (倫氏鱗鰭烏尾鮗)-資源代表圖
web Pterocaesio randalli (倫氏鱗鰭烏尾鮗)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terocaesio randalli(倫氏鱗鰭烏尾鮗)俗名:倫氏鱗鰭梅鯛、烏尾冬仔棲息深度:5 - 3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4-4.2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2。體背藍綠色,腹面粉紅色;側面無任何金黃色帶,但在胸鰭上方具一大形黃色斑塊。各鰭淡紅色或淡色;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Caesioninae)。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自安達曼海,至菲律賓海域。南沙群島有產,為罕見之魚種。漁業利用:一般以圍網、流刺網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不錯,是市場常見之食用魚,以煎食或紅燒食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Thalassoma purpureum (紫錦魚)-資源代表圖
web Thalassoma purpureum (紫錦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Thalassoma purpureum(紫錦魚)俗名:紫錦魚、四齒、礫仔、紫衣、貓仔魚、汕冷仔、紫葉鯛、丁斑(臺東)棲息深度:0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稍長且側扁。吻部短;上下頜具一列尖齒,前方各具 2犬齒,無後犬齒。體被大形圓鱗,鰓蓋上部稍具小鱗片外,頭部無鱗,背鰭前之胸部被較小鱗,頸部裸出;腹鰭具鞘鱗。D. VIII, 13;A. II-III, 11;G.R. 20-22;腹鰭尖形不成絲狀;幼魚尾鰭稍圓,成魚凹型或雙凹型。雄魚體全為藍綠色,體側具 2條粉紅色縱帶;頭部藍綠色,眼後下緣具一粉紅色帶,延伸至鰓蓋緣,此帶接近鰓蓋緣時分叉,上唇具一粉紅色細線,吻背及眼眶間隔後各具一粉紅色斑;胸鰭基下方具一粉紅色的 Y字形斑;背鰭及臀鰭均為藍綠色,鰭中央均具一粉紅縱帶;尾鰭深褐色,鰭末緣藍色。雌魚頭深褐色,體為褐色,亦具如雄魚般的色帶。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潮間帶到深達10公尺的岩礁海域,尤其是在浪潮洶湧的珊瑚礁平台外緣、岩岸,甚至在岩礁暴露的極淺岸邊,也可以看到這個具有適應環境能力極強的紫錦魚,它們以小魚、海膽、甲殼,以及多毛類為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到夏威、馬貴斯及依斯特群島,北至日本、臺灣海域,南至澳洲、羅得豪島及拉帕等。臺灣各地岩礁海域皆有分布。漁業利用:中大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肉質鮮美,但易糜爛,故宜紅燒,不宜煮湯。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Eptatretus nelsoni (紐氏黏盲鰻)-資源代表圖
web Eptatretus nelsoni (紐氏黏盲鰻)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ptatretus nelsoni(紐氏黏盲鰻)俗名:納爾遜黏盲鰻、青眠鰻、無目鰻、鰻背、龍筋棲息深度:50 - 2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鬚;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愈合,齒列式8+3/2+7,總數為35。鰓孔每側4個,彼此間距小,呈曲線排列,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19+0+35+8,總數為62。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本種為1994年由郭建賢等人發表於臺灣的新種Quadratus nelsoni 及Paramyxine nelsoni為其同種異名。棲所生態:棲息於近海50-200公尺間之泥沙底海域。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地理分佈:分布於臺灣的西南海域。漁業利用:目前已知僅捕獲一隻標本,極為罕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