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63
實作錐動擺到認識簡諧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實作錐動擺到認識簡諧運動
游勝凱/市立永豐高中高中10-12年級
學生已經習得(5-1圓周運動)的相關概念,認識了圓周運動一定需要向心力,而「錐動擺」是重力與繩張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是很常考的題型,透過實作「錐動擺」後讓學生更深刻知道各物理量之間的對應關係。 A學生實作「錐動擺」,同時B學生以光源照射質點,觀察質點的影子在一直線上做週期性往復的運動,就是簡諧運動,而後教師介紹(5-2簡諧運動)的相關物理量,從參考圓的投影,導出位移、速度、加速度可用時間的正弦函數或餘弦函數表之。 當地震發生,P波、S波傳遞到地表時,建築物隨地表上下、左右振動亦可視為簡諧運動。
點閱數37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3-01-04
請不要撿貝殼-資源代表圖
web 請不要撿貝殼
林沖應/縣立林厝國小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環境的改變影響寄居蟹的生態
點閱數895
下載數20
修改日期:2011-09-30
阿美族部落常見植物在傳統建築上的應用-資源代表圖
web 阿美族部落常見植物在傳統建築上的應用
黃炳勳/臺東縣和平國小國小3-6年級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阿美族的文化漸漸的流失,形成文化斷層;傳統的民居也被鋼筋、水泥、混泥土的建築所取代。本教學設計在考量社區特色、家長資源的前提下,藉由實際走訪和資料蒐集、主題發表教學方式,規劃符合學生實際經驗的「阿美族的民居與生活」課程。東管處阿美族民俗中心位於臺東縣成功鎮都歷部落,佔地約二公頃,中心內主要建築有阿美族傳統祭屋及家屋,係根據日本民族學家千千岩助太郎,一九四三年於花蓮縣光復鄉調查之資料重建。期盼透過此在地課程設計,讓學生認識、欣賞自己的傳統文化,並激發其維護自己族群文化的情操。
點閱數1040
下載數36
修改日期:2012-11-08
打擊網路性犯罪11-資源代表圖
web 打擊網路性犯罪11
李誌偉/南投國小國小5年級
打擊網路性犯罪11
點閱數1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10-13
校園植物-資源代表圖
web 校園植物
黃俊祐/台東縣關山鎮電光國民小學國小2年級
藉由教學活動大致了解植物的外觀形態,及介紹校園中部份較有特色的些植物。透過老師的解說、引導與小朋友的主動探索、實地踏察對其校園裡各種植物的特性、生活應用及其文化意含來讓小朋友對校園植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探索,並進而主動建構對校園植物的認識與情感。
點閱數957
下載數45
修改日期:2012-11-20
Scarus xanthopleura (黃肋鸚哥魚)-資源代表圖
web Scarus xanthopleura (黃肋鸚哥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arus xanthopleura(黃肋鸚哥魚)俗名:黃肋鸚嘴魚、鸚哥、青衫(雄)、蠔魚(雌)棲息深度:3 - 35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其吻部增長,使吻之背側呈平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無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5軟條。尾鰭於成體時為凹形,大成魚時為新月形。成體之體色均為鮮麗的紅色;鱗片具深紅色之外緣;體側具有5條深色之色帶,或不顯;各鰭皆為紅色,無明顯之其它斑紋。以前所記載之紅鸚哥魚(Scarus atropectoralis)為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清澈的潟湖與臨海礁石區,通常見到沿著海岸峭壁活動。獨居性。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琉球、印尼、蘇拉威西、帛琉與馬紹爾群島。臺灣分布於南部及綠島海域。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北投文化之旅-資源代表圖
web 北投文化之旅
張滄敏/市立海山國小國小4-6年級
到北投當地體驗溫泉文化及圖書館綠建築。
點閱數794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11-09-28
六年級數學題目卷-資源代表圖
web 六年級數學題目卷
林益立/桐林國小國小2年級
六年級數學題目卷
點閱數3777
下載數196
修改日期:2011-11-15
速率與速度-資源代表圖
web 速率與速度
黃崧棓/縣立光明國中國中9年級
透過簡單的圖片瞭解速率的意義。
點閱數395
下載數41
修改日期:2010-12-30
Parastromateus niger (烏鯧)-資源代表圖
web Parastromateus niger (烏鯧)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arastromateus niger(烏鯧)俗名:烏鰺、烏昌、三角昌、昌鼠魚、黑鯧、暗鯧、黑鰭、燕尾鯧棲息深度:15 - 4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卵圓形,高而甚側扁。背部和腹部輪廓隆起,甚突出。吻鈍圓。眼小。脂性眼瞼不發達。口小,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各有一列小圓錐狀齒;鋤骨、腭骨和舌面均無齒。體被小圓鱗,胸部完全具鱗;背鰭及臀鰭上覆蓋有鱗片。側線前部稍呈彎曲,沿體側延伸至尾柄處而直走;稜鱗僅存在於尾柄處,各棘相連而形成一隆起脊。第一背鰭弱,成魚時消失。腹鰭長,但隨著成長而消失。體色一致為銀白色至藍褐色。各鰭皆暗色。幼魚體側具橫斑,腹鰭則為黑色。棲所生態:通常於白天游動於底層,晚上則於表層休息。經常聚集成群於水深15-40公尺深之沙泥底海域。以浮游性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西起非洲東岸,北迄日本南部,南抵澳洲北部之海域。臺灣各地沿岸皆可見,尤以西南部。漁業利用:一般漁法以拖網、流刺網捕獲。以油炸食之較宜。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2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