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Acanthurus mata(後刺尾鯛)俗名:暗色刺尾魚、倒吊、粗皮仔、番倒吊(澎湖)、半水吊棲息深度:5 - 10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成魚呈彎月形。體淡藍色至暗褐色,體及頭具許多藍色直走縱線;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具二條黃色縱帶;各鰭褐色;背鰭基部具一黑褐色紋,向後漸粗;背鰭及臀鰭鰭膜具不顯之縱帶;尾鰭具黑緣;尾柄棘溝為黑色。以前所記載之布氏刺尾鯛(Acanthurus bleeker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礁區斜坡,亦常被發現於鄰近珊瑚礁或是岩石底部之混濁水域中,是刺尾鯛科魚類中最能容忍混濁水域之魚種。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常可見到成群悠游於中層水域捕食浮游生物。產卵時期也有聚集成群之習性。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漁業利用: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