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13
Cymatium pyrum (大象法螺)-資源代表圖
web Cymatium pyrum (大象法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ymatium pyrum(大象法螺)形態特徵:貝殼紅褐色而無黑斑,螺肋上有粗瘤,殼口的雙唇有白色齒列,水管溝稍長,殼長10cm棲所生態:淺海岩礁、低潮線下世界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洋的東非洲、紅海、印度乃至西太平洋的澳洲、日本、菲律賓、夏威夷、分布頗廣、在台灣北部淺海岩礁可以發現。南海、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北部海域,台灣東北角,台北縣貢寮鄉蚊子坑,台北縣貢寮鄉鹽寮,花蓮海岸,宜蘭縣蘇澳,小琉球,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Enzinopsis menkeana (玉米峨螺)-資源代表圖
web Enzinopsis menkeana (玉米峨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nzinopsis menkeana(玉米峨螺)形態特徵:殼呈紡錘狀,白色底上有連續褐色斑組成的螺紋,質厚。顆粒狀縱肋規則排列在殼上,形成明顯的橫溝和縱溝。殼口呈橢圓形,外唇厚,具肋狀皺褶。棲所生態:潮間帶岩礁世界地理分佈: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台灣地理分佈:蘭嶼,台北縣,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美人蕉-資源代表圖
web 美人蕉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美人蕉(學名:Canna indica)是美人蕉科美人蕉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南北各地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的地區,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摘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4%BA%BA%E8%95%89
點閱數874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1-10-26
波的特性-資源代表圖
web 波的特性
陳又銘/安順國中國中8年級
理化:波的特性
點閱數224
下載數13
修改日期:2024-07-16
android
輕鬆了解一天中太陽的變化-資源代表圖
app 輕鬆了解一天中太陽的變化
李易軒/南投縣名間鄉弓鞋國小國小5-6年級
利用大電視鏡向功能,讓手機變成實物投影機,可以在進行自然科實驗中,讓學生互相了解操作的方式,發覺錯誤類型,進而修正。利用Kahoot平台,及時測驗,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發覺錯誤概念,協助修正。
點閱數2276
下載數64
修改日期:2022-04-05
雲端網站應用-資源代表圖
web 雲端網站應用
rpjhs/縣立瑞坪國中國中7-9年級
雲端網站應用
點閱數1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12-21
向日葵-資源代表圖
web 向日葵
李彩瑞/縣立宏仁國小國小5-6年級
學生藉由欣賞梵谷的畫作"向日葵"引發創作興趣教師可透過投影片指導學生向日葵的細部構造並按照步驟完成作品
點閱數607
下載數26
修改日期:2013-05-20
Acanthurus mata (後刺尾鯛)-資源代表圖
web Acanthurus mata (後刺尾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canthurus mata(後刺尾鯛)俗名:暗色刺尾魚、倒吊、粗皮仔、番倒吊(澎湖)、半水吊棲息深度:5 - 10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XI棘及I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內凹,成魚呈彎月形。體淡藍色至暗褐色,體及頭具許多藍色直走縱線;緊貼著眼睛後方具一不規則之黃色斑塊及眼前具二條黃色縱帶;各鰭褐色;背鰭基部具一黑褐色紋,向後漸粗;背鰭及臀鰭鰭膜具不顯之縱帶;尾鰭具黑緣;尾柄棘溝為黑色。以前所記載之布氏刺尾鯛(Acanthurus bleeker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礁區斜坡,亦常被發現於鄰近珊瑚礁或是岩石底部之混濁水域中,是刺尾鯛科魚類中最能容忍混濁水域之魚種。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成魚常可見到成群悠游於中層水域捕食浮游生物。產卵時期也有聚集成群之習性。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曾發現,以北部、東北部海域最多。漁業利用:一般以流刺網、延繩釣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觀賞及食用兼具。剝皮後,煮薑絲湯,肉質鮮美。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因食物鰱之關係,可能具熱帶海魚毒。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3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Amblygobius nocturnus (短唇鈍鰕虎)-資源代表圖
web Amblygobius nocturnus (短唇鈍鰕虎)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mblygobius nocturnus(短唇鈍鰕虎)俗名:短唇鈍鰕虎魚、甘仔魚、狗甘仔、短唇鈍鯊棲息深度:3 - 30公尺形態特徵:第一背鰭 Ⅵ;第二背鰭Ⅰ/13~15;臀鰭Ⅰ/13~15;胸鰭 19~20。縱列鱗 63~66;無背鰭前鱗。標準體長為體高的4.7~6.4倍。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約等高。尾鰭形狀較尖,尾鰭長等於或稍小於頭長。腹鰭癒合膜處較低。頭、身體呈淺灰色;體側有2條淺紅色的寬縱帶:第一條縱帶由吻端穿過眼的中部,沿體側背部直達尾鰭上葉;第二條縱帶由口角處開始,經頰部、鰓蓋、胸鰭基部,沿體側中部延伸至尾鰭中部。沿第二背鰭和基部具6個小紅斑;第二背鰭和臀鰭近基部處各具淺紅色寬縱紋;胸鰭和腹鰭無色。棲所生態:暖水性近岸底棲小型魚類。生活於淺海泥沙、碎石、珊瑚、岩礁區偶也件魚海藻叢生的海域。幼魚喜集群,成魚雌、雄成對生活。掘洞隱於石礫縫隙之內。利用鰓部濾食底棲小型無脊椎動物、有機質和藻類等為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印度洋區海域:馬爾地夫、紅海與波斯灣。太平洋區海域:菲律賓,北至臺灣、日本沖繩,南至大堡礁。臺灣分布於南部、西南部、東北部及北部等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Benthodesmus tenuis (叉尾深海帶魚)-資源代表圖
web Benthodesmus tenuis (叉尾深海帶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enthodesmus tenuis(叉尾深海帶魚)俗名:叉尾深海帶魚、開叉帶魚棲息深度:200 - 850公尺形態特徵: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極長,向後漸變細,但末端不成細長鞭狀。頭窄長,頭背面幾平直,前端尖銳,吻尖長。眼中大。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3對。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不顯著向下彎,而後沿中部至尾端。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XXXVII-XLII棘,78-89軟條;臀鰭始於體中央稍前方之下方,前半部棘狀化,通常埋於皮下,後半部鰭條外露,具II棘,69-72軟條;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腹鰭小,僅I鱗狀棘和1軟條;尾鰭小而呈叉形。體銀白色,頜部、頭頂部及鰓蓋部黑色;各鰭淡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斜坡區底層。幼魚為中層大洋性魚。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及大西洋區在45°N - 30°S間之海域。臺灣發現於澎湖海域漁業利用: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或鮪釣之意外漁獲物,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可食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