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673
Vicimitra inquinata (鐵柵筆螺)-資源代表圖
web Vicimitra inquinata (鐵柵筆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Vicimitra inquinata(鐵柵筆螺)形態特徵:殼呈紡錘形,體螺層長度佔殼長的一半以上,殼面上有細的格子狀雕刻,殼口呈長紡錘形,內側有2條肋狀突起。殼淡褐色上有白色格狀條紋。無口蓋。棲所生態:棲息於潮間帶沙底地區。世界地理分佈:南韓、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菲律賓, 日本台灣地理分佈:台灣北部,基隆市,高雄,澎湖,蘭嶼,金門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Pecten albicans (白碟海扇蛤)-資源代表圖
web Pecten albicans (白碟海扇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ecten albicans(白碟海扇蛤)俗名:嵌條扇貝棲所生態:潮下帶水深39-116公尺、泥砂及軟泥底質世界地理分佈:黃海、東海中國近海、南韓台灣地理分佈:台灣海峽,台灣東北角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地球科學∕板塊運動∕地球內部的層狀構造-地核、地函、地殼-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球科學∕板塊運動∕地球內部的層狀構造-地核、地函、地殼
宋國城/青雲科技大學國中9年級,高中10-12年級
本單元適合對地球科學或板塊構造有興趣的成人、高中及國中學生自我學習,或各級教師選取及組合單元內容進行教學或評量。
點閱數757
下載數16
修改日期:2013-09-27
Amphiprion frenatus (白條雙鋸魚)-資源代表圖
web Amphiprion frenatus (白條雙鋸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mphiprion frenatus(白條雙鋸魚)俗名:白條雙鋸魚、紅小丑、小丑仔(澎湖)、皇帝魚(澎湖)、蟋蟀仔(澎湖)、白條海葵魚棲息深度:1 - 12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7-2.0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1-34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IX-X,軟條16-18;臀鰭硬棘II,軟條13-15;胸鰭鰭條18-20;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致呈橘紅色或略偏黃,體側具1-3條白色寬帶;幼魚具3條,但最末帶沒有貫穿尾柄,隨著成長白色寬帶逐漸消失而僅剩眼後之橫帶,成熟之雌魚體色較暗。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12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Physobrachia ramsay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魚卵和浮游生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至帛琉,北至日本南部。臺灣各地之礁區偶可見。漁業利用: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灃食教育基金會-良食圖譜】食品標章家族-資源代表圖
web 【灃食教育基金會-良食圖譜】食品標章家族
灃食教育基金會/灃食教育基金會國小4年級~國中9年級
「吃」到底要怎麼選擇?怎麼樣才能吃得安心?食品包裝上常見的標章,你認得幾個呢?一起來認識這些有趣的標章,未來在選擇食物時,就能多一份保障!「良食圖譜」提供免費下載與複印,文字內容與圖片版權均歸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所有,請勿使用於任何商業利益或重製行為。若學校單位欲申請「紙本」進行教學推廣(尺寸: 60cm*84cm),請您協助填寫線上表單,我們將於每月1日寄送,謝謝。線上表單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jZ4r7ldWTeLa2njsd2Gsnvp81wW25dM76aE_TPdlihc/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點閱數715
下載數74
修改日期:2025-05-12
鐵甲武士獨角仙-資源代表圖
web 鐵甲武士獨角仙
謝濰萁/縣立新興國小國小3-4年級
新聞與報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之一,透過閱讀搶眼又簡單明瞭的新聞標題來選擇閱讀的內容是現代人常用的模式。因此,新聞與報紙的標題便成為一則報導的核心關鍵。透過本單元希望能培養學生從眾多的網路新聞標題中找出較有興趣的獨角仙的報導內容,進而讓學生對獨角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點閱數1394
下載數126
修改日期:2012-11-02
Rhabdosargus sarba (平鯛)-資源代表圖
web Rhabdosargus sarba (平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Rhabdosargus sarba(平鯛)俗名:平鯛、黃錫鯛、枋頭、邦頭(澎湖)、枋頭(澎湖)、白嘉鱲(澎湖)棲息深度:1 - 60公尺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6.5-7.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軟條數11;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呈銀灰色,腹面顏色較淡,體側有許多淡青色縱帶,其數目和鱗列相當。腹鰭和臀鰭顏色略黃;尾鰭上下葉末端尖,大部為深灰色,僅下緣鮮黃色。以前所記載之黃錫鯛(Sparus sarb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岩礁區或礁砂交錯處,亦常進入河口沼澤域活動。幼魚時,生活於河口域,隨著成長而逐漸向深處移動。春末時為其產卵期。群居性,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特別是軟體動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非、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漁業利用:一般以船釣、延繩釣、一支釣或底拖網等方式捕獲,為肉質鮮美的食用魚,適合各種的烹調方法。亦為臺灣養殖的海水魚之一種。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2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電磁鐵-漆包線線圈磁力-資源代表圖
web 電磁鐵-漆包線線圈磁力
吳坤璋/壽山國小國小1-6年級
本單元從電磁鐵和一般磁鐵的不同說起,讓學生了解電磁鐵的特性。並由電鈴、電磁鐵釣魚竿及旋轉娃娃單槓翻滾等實驗,讓學生了解電磁鐵的磁性的性質。本學習單元適合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自我學習,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666
下載數55
修改日期:2013-09-27
Septaria lineata (長形壁蜑螺)-資源代表圖
web Septaria lineata (長形壁蜑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eptaria lineata(長形壁蜑螺)形態特徵:笠螺型蜑螺,體型為長橢圓形,殼頂靠近殼口且十分低平,位置靠近隔板的那一邊。殼表有生長螺肋,上有多樣顏色的斑紋。殼口有橘黃色隔板,大約佔殼口的20%。沒有口蓋,但有類似口蓋的角質片,位於軟體內。棲所生態:河川底的沉木及石頭上、河口世界地理分佈:印尼台灣地理分佈:台北縣貢寮鄉澳底,東沙島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Oreochromis niloticus (尼羅口孵非鯽)-資源代表圖
web Oreochromis niloticus (尼羅口孵非鯽)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Oreochromis niloticus(尼羅口孵非鯽)俗名:尼羅口孵非鯽、南洋鯽仔、尼羅吳郭魚棲息深度:0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20-26。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XV-XVIII(通常為XVII),軟條數10-14;臀鰭硬棘III,軟條數10-11;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暗褐色,背部暗綠,腹部銀白;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具8-12條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許多灰色小點,尾鰭具多條垂直橫紋;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體側暗色橫帶消失,背和尾鰭具淡紅之鰭緣。棲所生態:廣鹽性魚類,可存活於淡水及海水中,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高鹽度、低溶氧及混濁水,但耐寒力差,適宜生存溫度在16-35℃,溫度低於10℃以下,或高於40℃以上皆不利生存;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被養殖業者引進繁殖。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等為食。地理分佈:原產於非洲,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臺灣在內。本種魚易於與同屬它種魚雜交,故在野外較難發現純種魚。目前臺灣純種尼羅口孵非鯽主要存在於水產試驗所及其它少數水產研究機構或養殖場,而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實為無法區分之雜交種。漁業利用:以其易於雜交之特性而廣為世界各國引進養殖的一種魚類。肉質鮮美細嫩,骨刺少,經濟價值高。IUCN 瀕危狀態:Not Applicable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