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338
植物世界面面觀-資源代表圖
web 植物世界面面觀
陳雅惠/市立烏日國小國小5年級
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植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學生卻很少察覺。從植物的花和種子的功能與傳播方式介紹及實地觀察,認識植物的繁殖方法,察覺親代與子代外型會大同小異;進而利用植物得外型特徵為分類基準,練習植物的三及分類。
點閱數1209
下載數70
修改日期:2011-11-21
臺中市育英國小12年國教課綱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教案設計-資源代表圖
臺中市育英國小12年國教課綱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教案設計
點閱數51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0-12-17
潮境公園-資源代表圖
web 潮境公園
廖婷怡/市立石碇國小國小5-6年級
探訪潮境海洋公園
點閱數340
下載數23
修改日期:2011-10-05
熱對物質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熱對物質的影響
陳又銘/安順國中國中8年級
理化:熱對物質的影響
點閱數964
下載數47
修改日期:2024-07-16
921地震教育園區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921地震教育園區學習單
莊明霞/縣立笨港國小國小5-6年級
可用於「921地震教育園區」參觀後,反思與學習。
點閱數2881
下載數300
修改日期:2010-12-24
防災教育-數位蜂情-蜂、蠅傻傻分不清?-資源代表圖
web 防災教育-數位蜂情-蜂、蠅傻傻分不清?
黃凱揚/市立石門國小國小5年級
這個教學設計將科學素養、環境意識和防災教育結合在一起,採用整合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習既有意義又具實用性。教學設計理念主要建立在以下幾個核心原則上:首先,運用體驗式學習,將學生日常生活中對昆蟲的經驗與科學認知連結起來。透過從學生與蜜蜂、蒼蠅的個人接觸經驗出發,建立情感連結,進而引導至更深入的學習,讓抽象概念變得具體且貼近生活。其次,設計中融入數位科技與互動式學習方法。使用LoiloNote、ClassSwift等數位工具和資料庫,展現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透過多元管道增進學生參與度。這種多模態的學習策略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風格,同時培養數位素養。第三,教學設計從基礎識別進展到複雜的生態關係,循序漸進。學生先學習區分物理特徵,再理解生態角色,最後將這些認識連結到實際的防災知識。這種鷹架式的學習方式確保知識能夠由淺入深地建構。第四,強調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和互動活動進行。藉由同儕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生能夠分享觀點、發展溝通能力,並透過社會性建構加深理解。最後,將環境教育與實用生活技能結合。透過連結昆蟲生物學與防災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聯。這種真實世界的應用使學習更有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危機意識。透過這種全面性的教學設計,不僅培養科學知識,更發展批判思考能力、環境意識和實用的防災能力。傳統與數位學習方法的整合,創造出一個促進個人探索和協作學習的教育環境。
點閱數1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7
地球科學∕無字天書∕三層蛋糕何處來—砂泥岩互層的秘密-資源代表圖
本學習單元以岩層中記錄的地球歷史為設計發展主軸,共設計有「地質事件」、「化石」、「相對地質年齡」、「?對地質年齡」等四個教學模組,並以此四個教學模組的內容為基礎,設計發展出「探究實驗-地層中的地質事件」、「虛擬實驗-化石的模與型」、「趣味實驗-岩漿貫穿沉積岩的模擬」等互動實驗模組,內容相當具有趣味性與啟發性,是國中三年級學生在學習地層與化石時,十分適合的自我學習教材,教師亦可在教學中運用此單元內容進行教學與評量。
點閱數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3-09-27
Hypoatherina woodwardi (吳氏下銀漢魚)-資源代表圖
web Hypoatherina woodwardi (吳氏下銀漢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Hypoatherina woodwardi(吳氏下銀漢魚)俗名:吳氏下銀漢魚、伍氏下銀漢魚、鱙仔棲息深度:0 - 5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呈圓柱形。頭及眼中度大小;頭部無小棘列。前上頜骨短,其末端延伸至眼前緣,前上突起長而窄,其長約為眼徑之1/3到1/2;側突起寬而短;下頜各側之後部明顯高聳。兩頜齒細小,絨毛狀;口蓋骨及鋤骨均有齒。前鰓蓋骨後緣有缺刻。鰓耙長且細,等於或長於眼徑,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21-25。體側具圓鱗,中央側列鱗數39-41。第一背鰭具棘V-VI;第二背鰭具I棘,8-10軟條;臀鰭具I棘,10-12軟條;胸鰭14-16軟條。肛門位於腹鰭末緣。體背部藍綠色而略透明,有時帶銀色光澤,腹部白色;體側具一銀色縱帶,約1.5個鱗片寬。各鰭透明,有時稍暗色或帶暗色緣。棲所生態:主要成群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岸和礁區緣,可進入河口區,通常移動緩慢,以成群來迷惑掠食者。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及浮游性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是海洋中極為重要之餌料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水域,包括日本及臺灣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南部沿海。漁業利用:較少見魚種,不具經濟價值,稚魚多被混入鱙仔魚食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Kc-Va-7-8_必歐—沙伐定律-2-角度關係_ WSQ 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PKc-Va-7-8_必歐—沙伐定律-2-角度關係_ WSQ 學習單
高中物理-李榕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PKc-Va-7-8_必歐—沙伐定律-2-角度關係_ WSQ 學習單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7
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日本馬頭魚)-資源代表圖
web Branchiostegus japonicus (日本馬頭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Branchiostegus japonicus(日本馬頭魚)俗名:日本方頭魚、馬頭、方頭魚、吧唄、紅尾、吧口弄、紅馬頭、紅甘鯛棲息深度:30 - 2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背部於背鰭前方呈一多肉的脊,約至眼睛處陡降,狀如方形頭;背鰭前中央線上有一縱走稜脊。口中大,端位;上頜骨延伸至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具細小圓錐狀齒。前鰓蓋骨後緣呈細小鋸齒,下緣光滑。體呈銀白帶粉紅色,腹部白色,體側中央接近背鰭附近開始有成群黃色記號,體背部為紅色;自眼眶骨後方到前鰓蓋中央有一大三角形白色記號。背鰭粉紅色,中央有黃色不連續色帶;臀鰭色暗,每條軟條間有小型白斑點;腹鰭黃色,前緣白色;尾鰭具5-6條輻射黃縱帶,縱帶下並無黃色小點,下葉呈三角暗色區。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質海底。活動較深,深度約在水深30-200公尺間。為肉食性之魚種,以小魚、蝦等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日本至南中國海之間的海域。臺灣以北部、東北部、西南部及澎湖有分布。漁業利用:利用延繩釣、底拖網漁法及船釣均可捕獲。冰藏或凍藏,生鮮出售,為高價的食用魚,肉質柔嫩鮮美,切片冷凍後常外銷美、日等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