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335
地球周長測量-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球周長測量
辜易天/鸞山國小國小6年級~國中9年級
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生於西元前276年的利比亞,他是一位數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詩人、天文學家。他先在亞歷山大港學習,又在雅典幾年。西元前236年,托勒密三世指定他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和館長。他跟阿基米德是好朋友。約西元前240年,他根據亞歷山大港與賽印(現在埃及的亞斯文)之間不同的正午時分的太陽高線及三角學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當然,他的這種計算是基於太陽足夠遠而將其光線看成平行光的假設為根據的。 他知道在夏至(每年6/21)日正午時分從北回歸線上看,太陽正好在天頂的位置;亞斯文其實是在回歸線稍北。他還測量出在他的家鄉亞歷山大港,這個時候太陽應該在天頂以南7°。這個角度是7/360 個整園。假設亞歷山大港在亞斯文的正北(實際上亞歷山大港在亞斯文偏西一個經度)。他推斷出亞歷山大港到亞斯文的距離一定是整個地球圓周的7/360。從商隊那裡可以知道兩個城市間的實際距離大概是5000視距(stadia,又譯作「斯塔德」、「斯泰特)。他最終確立了700視距為一度。從而得出一個圓周為252,000視距。雖然視距的確切長度我們目前已經無法考證(現在雅典的視距一般是指185米),但是現在普遍認為他推斷出的距離應該在39,690千米到46,620千米之間。經過兩極的確切地球圓周是40,008千米。 雖然我們已知地球的周長,但我們可藉助現代科技及製作道具,想像一下自己身處西元前200多元前的埃及,感受一下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的方法來測量地球的周長。
點閱數4476
下載數26
修改日期:2013-11-29
溫度與溫度計-資源代表圖
web 溫度與溫度計
陳又銘/安順國中國中8年級
理化:溫度與溫度計
點閱數720
下載數45
修改日期:2024-07-16
Dysomma melanurum (黑尾前肛鰻)-資源代表圖
web Dysomma melanurum (黑尾前肛鰻)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Dysomma melanurum(黑尾前肛鰻)俗名:黑尾前肛鰻、合鰓鰻棲息深度:100 - 300公尺形態特徵:下頜長大於上頜長,體色呈白色,體表有黑色斑點;前鼻孔具有皮瓣突出,開口朝斜前下方,後鼻孔呈拉長橢圓形,眼眶下有3個感覺孔,眼眶上有4個感覺孔;鋤骨齒總共5顆,沒有前上頜骨篩骨複合齒;背鰭前脊椎骨數13,肛門前脊椎骨數14,總脊椎骨數136,肛門前側線孔數11-15,尾鰭鰭條數11-15,胸鰭鰭條數11-14。形質測量上,各部位與體全長TL的百分比:肛門前長度15.6%,尾長83.3%,軀幹長4.4%,鰓孔位體高4.6%,肛門位體高5.5%,背鰭前長15.6%,頭長11.9%,側線長90.2%;與頭長的百分比:上頜長52.3%,下頜長46.8%,眼窩間距11%,吻長19.4%,眼徑長6.1%,胸鰭長19.4%,鰓孔長22.9%。各部位與體全長比例:肛門前長度6.4,尾長1.2,軀幹長22.5,鰓孔位體高21.6,肛門位體高2.4,背鰭前長6.4,頭長8.4,側線長11.1;與頭長的比例:上頜長1.9,下頜長2.1,眼窩間距9,吻長5.2,眼徑長16.3,胸鰭長4.4,鰓孔長14.4。(陳鴻鳴、楊瑋庭)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近海中上層水域。一般多被以200-300公尺深之底拖網所捕撈,捕撈時會與成群銀漢魚一起上岸,屬中上層水域魚種。生態習性不甚清楚。地理分佈:發現於臺灣南部之魚種。漁業利用:罕見的合鰓鰻科魚種,僅供下雜魚利用及學術研究使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科技大未來--邀 AI 到平林來作客-資源代表圖
web 科技大未來--邀 AI 到平林來作客
葉淑欣/嘉義縣大林鎮平林國小國小3-4年級
策動學生以體驗、探索、實作等學習策略,理解 AI辨識的運作模式,思考表達自我對科技大未來的想像為本課程方案的總體學習目標。透過課程脈絡,引導學生理解 AI 人工智慧在生活運用的類型,以及人工智慧如何依據「數據」及「特徵」來進行分類及運作。再者藉由體驗智能小車或機器人的辨識經驗,感受資訊科技發展的魅力,進而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以「我對智能小車的建議」為題,以流程圖及繪圖方式表達對創新未來的想像。另外,亦透由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加以設計評量,營造交流回饋的機制。
點閱數513
下載數23
修改日期:2020-11-17
消化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消化系統
胡文達/市立板橋國中國中7-9年級
教案
點閱數380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1-01-04
Conus geographus (殺手芋螺)-資源代表圖
web Conus geographus (殺手芋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onus geographus(殺手芋螺)形態特徵:殼呈筒狀,體層具有赤褐色網紋,並有2-3條深褐色橫帶。體層肩部有粗瘤,殼口廣闊。曾有人類被殺手芋螺毒死的案例。棲所生態:深海沙底、低潮線以下世界地理分佈:日本、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海南、西沙、印尼、阿拉伯東部 (GO, Mas, SO)台灣地理分佈:台灣東部海域,屏東恆春半島,牡丹灣,澎湖,小琉球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Plectranthias randalli (蘭道氏棘花鱸)-資源代表圖
web Plectranthias randalli (蘭道氏棘花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lectranthias randalli(蘭道氏棘花鱸)俗名:倫氏棘花鮨、花鱸棲息深度:80 - 30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而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3倍。頭背部為弧形;眶間區平坦。眼稍大,長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鰓耙數7-8+14-15,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下緣不具二枚前向棘。體被細小櫛鱗,主上頜骨及頤部無鱗;側線完整,側線鱗孔數37-39,側線上鱗列數5 1/2。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具缺刻,具硬棘X,軟條16,第III棘最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3-14,部份鰭條有分支;尾鰭近截形。體白色,體側具三條橘紅色斜斑:第一條由眼下方斜下至胸鰭基部下方;第二條位於胸鰭上方,略成三角形;第三條位於體後,延伸至臀鰭。尾基上另具一暗紅色小班點。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岩礁區。底棲性。內食性,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New Caledonia及臺灣等。臺灣西南部海域有產。漁業利用:小型花鱸,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偶以一支釣等捕獲。不具食用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Gymnothorax pindae (平達裸胸鯙)-資源代表圖
web Gymnothorax pindae (平達裸胸鯙)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Gymnothorax pindae(平達裸胸鯙)俗名:平氏裸胸鱔、錢鰻、薯鰻、虎鰻棲息深度:0 - 43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脊椎骨數120。頜齒一列,齒具鋸齒緣。體色為單純的褐色;前及後鼻管、頜孔及鰓孔略呈黑色;口內皮膚白色;側線上鱗孔多少呈白色;鰭邊緣黑褐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潟湖或向海的珊瑚岩礁區域;喜歡隱藏在珊瑚頭下方或間隙中,喜食底棲魚類,偶食甲殼類。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海域。臺灣南部岩礁區可見。漁業利用:一般可利用延繩釣、手釣和籠具誘捕等漁法。可食用性。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Hemiramphus convexus (黑鰭鱵)-資源代表圖
web Hemiramphus convexus (黑鰭鱵)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Hemiramphus convexus(黑鰭鱵)俗名:黑鰭鱵、黑鰭飛鱵、短嘴水針、小烏(澎湖)、草螟仔(澎湖)棲息深度:0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1-4.8倍。上頜短小,前緣平直,不明顯向前突出,無鱗;幼魚之下頜在發育過程中突出如喙,成魚時此喙退化消失,僅略較上頜突出。無眶前脊。第一鰓弓上鰓耙26-33。體被圓鱗;側線位低,於胸鰭基底下方具一向上分支,向上延伸至胸鰭基底;背前鱗28-34。鰾為多室型。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2-4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5軟條,臀鰭具13-17軟條;胸鰭長於頭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2.8-3.3倍,其末端幾達腹鰭基底上方;腹鰭短小,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基底之1.05-1.35倍;尾鰭深開叉,下葉遠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腹鰭後半部黑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沿岸或島嶼四周較乾淨的水域表層,成群洄游。以水層中的浮游動物為主食。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的溫暖水域。臺灣除北部外均有分布。漁業利用:數量較少,偶為岸邊待袋網等固定漁具捕獲。可食用,但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動物適應環境的行為-資源代表圖
web 動物適應環境的行為
陳易立/大鞍國小國小5年級
動物適應環境的行為
點閱數1278
下載數107
修改日期: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