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9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達悟族的銀盔-資源代表圖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達悟族的銀盔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沒有銀礦的蘭嶼,達悟族人為什麼能製作出銀盔呢?影片從蘭嶼達悟族製作的傳統工藝品「銀頭盔」出發,點出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原住民,如何運用原有技術,將外來事物融合進自身文化中,轉化為全新的事物。
觀看次數18
修改日期:2025-10-27
〈常設展主題影片〉貿易活動與產業鏈裡的人群-資源代表圖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貿易活動與產業鏈裡的人群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清代的臺灣如何從一座邊陲島嶼,變成人人稱羨的貿易天堂?本集將從一台石製蔗車出發,揭開臺灣早期的「財富密碼」!從南部的蔗糖、稻米,到開港通商後的茶葉與樟腦,我們將透過「番社采風圖」與鹿港「日茂行」的興衰,剖析臺灣產業的升級之路。並藉由林朝英家族的故事與「揀茶姑娘」的歷史照片,呈現商業活動如何影響社會階級流動,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尤其是提升了女性在經濟中的角色。本集內容對應108課綱「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單元,揭示經濟活動如何形塑臺灣的社會樣貌與全球連結。
觀看次數19
修改日期:2025-10-27
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用來躲避巡山員的警報器-資源代表圖
video 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用來躲避巡山員的警報器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一台傳統的織布機,竟是暗藏玄機的警報器? 影片透過這台泰雅族的織布機,說明戰後因政府將山林收歸國有,禁止狩獵耕作 ,族人便以此偽裝的警報器互相通報,躲避巡山員查緝 .這個充滿創意的發明,揭示原住民如何在國家控制下,尋求生存之道.
觀看次數28
修改日期:2025-10-27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資源代表圖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荷蘭人舉行地方會議圖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權力的象徵「藤杖」,代表的是臣服還是合作? 影片透過此圖,探討荷蘭人如何與原住民建立新秩序。這場會議不只是權力轉移,更是一場充滿角力與協商的文化碰撞,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族面對外來政權的應對策略。
觀看次數16
修改日期:2025-10-27
〈常設展主題影片〉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資源代表圖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在戒嚴體制下遭受控制的普通人民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戒嚴時期的國家力量如何深入臺灣社會、控制著普通人的日常?本集將深入探討二戰後臺灣的戒嚴歲月,從偽裝成織布機的警報器開始,揭示國家力量如何滲透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從印滿反共標語的生活用品、歌名被迫修改的流行歌曲,到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陳澄波的血衣與白色恐怖時期胡鑫麟醫師的星象盤,這些文物見證了威權體制下的國家暴力與人民的恐懼.本集對應108課綱中「戰後臺灣的民主化」歷程,引導觀眾認識臺灣社會在禁錮下的生命經驗,並反思民主與人權的價值,以及權力還政於民的艱辛道路.
觀看次數41
修改日期:2025-10-27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資源代表圖
video 與異邦人交會的原住民:艾爾摩沙島荷蘭港口圖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西班牙人畫的地圖,主角為何是敵人荷蘭人? 影片透過此圖,解開17世紀臺灣的國際角力之謎。圖中標示揭露荷蘭、日本、漢人與西拉雅族的競合關係,這不僅是地圖,更是一份複雜的國際情勢報告書。
觀看次數15
修改日期:2025-10-27
〈常設展主題影片〉族群之間的中介者-資源代表圖
video 〈常設展主題影片〉族群之間的中介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清帝國設置的「番界」,真的能隔開漢人與原住民嗎?清朝時期的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界線看似分明,但實際上存在著頻繁的互動與協商。本集透過〈臺灣原漢界址圖〉、木籤憑證等文物,探討官方設立的「番界」在現實中的樣貌,以及原漢之間如何進行資源交換與合作。我們將聚焦於岸裡社領袖潘敦仔、烏牛欄社領袖潘踏比厘等「中介者」的故事,了解他們如何在清廷、漢人及各原住民族群間扮演關鍵角色,並為自身族群謀求生存之道。本集內容對應108課綱「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單元,引導思考在族群衝突與合作並存的時代下,個體與群體的能動性。
觀看次數12
修改日期:2025-10-27
地名×地景×族群記憶: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地名×地景×族群記憶:1式教案、4式學習單
陳慧萍/金門縣立金城國中國中7-9年級
本教案以「地名X地景X族群記憶」為主題,帶領九年級學生思考地名不只是空間的標示,而是族群文化、歷史記憶與地方感的綜合體。課程設計分三節進行:首先,透過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與相關地名案例,讓學生觀察不同文字與命名方式如何反映族群文化背景;其次,從臺灣地名變遷的四個主要時期入手,拼湊加蚋仔、萬華等實例,理解地名隨統治權更迭而被覆蓋、轉譯的脈絡;最後,結合臺史博「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線上展,搭配小組學習單,讓學生認識原住民族近年恢復傳統地名的運動,並思索保留或重現傳統地名的文化意義。
點閱數5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27
自我創造與創造新生事物的臺灣女性:時尚流行髮型照片-資源代表圖
video 自我創造與創造新生事物的臺灣女性:時尚流行髮型照片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中7-9年級
日本時代的女性想擺脫束縛、展現自我,就從外型開始!影片透過「時尚流行髮型照片」,說明當時的代女性如何展現自我 .隨著纏足被廢除、接受新式教育,女性獲得了新觀念 .而外型的改變,就是她們追隨時尚、定義自己的最佳證明 .
觀看次數48
修改日期:2025-10-27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重回日治辦畢旅: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陳佩棻/嘉義市立嘉義國中 國中7-9年級
這份教案與學習單名為《重回日治辦畢旅》,適用於國中七、八年級的歷史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探索日治時期修學旅行的歷史背景,結合當代數位資源及科技工具,設計具有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課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校園生活記憶庫」為核心數位資源,讓學生學習運用資料庫查詢歷史資料,並以日治時期的視角規劃修學旅行行程。
點閱數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