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868
三七五減租的實行-資源代表圖
web 三七五減租的實行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1949年4月省政府頒布「臺灣省私有耕地租用辦法」,規定第一期農作物收割繳租,僅按每年正產物的37.5%,隔年,立法院通過「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確立佃農對地主收納地租,一年不超過主要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總量37.5%為準。有鑒於過去的口頭約定以及不合理的書面租約,常常發生糾紛,所以一律廢止,且依照減租辦法,全部換訂新約,訂定租期不得少於6年,中途不得非法中止租約,期滿需要承租仍可續約,並由當地鄉鎮區長證明。新訂租約規定一式三份,除業主、佃農各一份外,鄉鎮公所也各有一份,以備政府隨時檢查。 實施減租後農民因租期獲得保障,而帶動增產意願,土地生產總量逐年增加,且因標準收穫總量計算租額規定,所增產之收益均歸佃農所有。耕地減租,佃農因租率由50%至70%,一律減為正產物收穫量37.5%。民國37年,中等水田一甲,總收穫量為4649公斤,繳租後收益稻穀為2092公斤;減租施行的38年,佃農收穫量為4860公斤,增產收益為211公斤,減租收益為814公斤,佃農可得3117公斤,比減租前增加收穫。 耕地減租後,地主對土地投資興趣減低,地價逐年下降。
點閱數441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2-08-25
家鄉的傳統節慶的內容與特色-資源代表圖
video 家鄉的傳統節慶的內容與特色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介紹家鄉先民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慶,主要有農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多觀察、多參與節慶活動,就能進一步的認識家鄉。
觀看次數627
修改日期:2019-12-09
傳教與教化事業的推動-資源代表圖
web 傳教與教化事業的推動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626年,西班牙人到達北臺灣後,道明會士馬地內士也隨之抵達,遠征軍在雞籠港建城不久,他們即在島上蓋了教堂,執行官兵的教務之外,同時對附近住民傳教。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初期,島上有1500戶住民,因為被砲聲嚇到跑到山中避難,遺留的食物被西班牙人搶走,讓他們相當憤怒,全靠宣教師從中安撫、疏通,住民的態度才趨於軟化。當時宣教師們所採用的傳教方法是,先從住民子弟開始,逐漸使教義在村落間散佈。馬地內士也希望能在淡水傳教,因為淡水離中國很近,後者是他很想傳教的地方,1628年,他隨著遠征軍抵達淡水,企圖向附近的村落傳教,可惜在隔年8月因溺水而亡。接著到淡水傳教的是愛斯基委(Jacinto Esquivel),當時淡水社的原住民相當不友善,是西班牙人統治淡水的難題,但是愛斯基委耐心的教化了他們,還在淡水建立一座教堂。愛斯基委努力學習當地語言,編過一本《淡水語詞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 en la Lsla Hermosa),並且翻譯了一本《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 en la Isla Hermosa)。憑著他的努力,淡水地區的傳教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另一位是伐愛士(Francisco Vaez de Santo Domingo)神父,前往賽納社傳教,還促成賽納社與北投社之間的和平。1633年1月間,賽納社住民因不滿他往來兩地的傳教活動,而加以殺害。接著到淡水傳教的是基洛斯(Theodero Quiros de la Mandre de dios),1633年抵達後,先任淡水教堂司牧,隨後轉任金包里教堂。1635年,慕洛(Luis Muro)奉命來臺灣,居住在淡水教堂,負責淡水河流域的傳教活動。他對伐愛士神父被殺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懷,立志要以天主教來開化賽納的原住民。他向淡水的守將要求不追究兇手,然後致力福音工作,可是第二年,卻因為勸募糧食的事情被也賽納社人殺害了。西班牙人後來也注意到臺灣東海岸地區,在當時蛤仔難(Gabaran,現今宜蘭一帶)有40個以上的部落,住民生性剽悍,西班牙人決心討伐,獲得不錯的成果,不久東北海岸亦納入西班牙勢力範圍,宣教師很快便在當地傳教,擴大宣教師的活動範圍。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初期,到臺灣的傳教士很多,但是1635年以後,因為經費困難 ,來的人漸漸少了。雖然傳教時間很短,但是成績還是相當可觀,至荷蘭統治時代,還有很多原住民能講西班牙語,荷蘭人探勘金礦時,往往需要通曉西班牙語的人才,並且以西班牙貨幣作為餽贈原住民的禮物,由此看來,西班牙人在北部臺灣的時間雖短,卻有其影響,這也要歸功於傳教士的貢獻。
點閱數722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0-06-04
與中國人的貿易-資源代表圖
web 與中國人的貿易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6、17世紀西班牙在世界各地的擴張,主要是為了傳教及貿易,佔領北臺灣的目的在於發展與中國的貿易。1628年之後,西班牙透過雞籠駐軍與福州官方聯繫,希望開啟雙方之貿易,但是聯繫了三、四年之久,福州官方卻未同意西班牙人前來貿易,雖然西班牙希望能以葡萄牙在澳門經營貿易之模式,取得福州官方的同意,但是福州官方始終拒絕。福州官方以福州為省會所在,係根本之地,不准外人前來為由,加以拒絕。雖然西班牙人無法透過雞籠與中國展開官方貿易關係,但是民間貿易卻持續進行中。中國人在雞籠的貿易相當久遠,1626年西班牙人剛到雞籠的時候,中國商人即載著米糧和建材給西班牙人,中國商人向來消息靈通,不受任何信仰、政權的拘束,只要有商機就會載運各種商品前來交易。1628年,西班牙船從雞籠回到馬尼拉時,即載運很多中國的商品,當時福州與雞籠、淡水之間的貿易已經頗為熱絡。西班牙人佔領雞籠第三年,中國商品已經透過雞籠轉運至馬尼拉,而馬尼拉的白銀也流向雞籠,再轉入中國商人之手。 中國商人經營福州與雞籠之間的貿易,同時也有人經營雞籠到日本、雞籠到馬尼拉的貿易,甚至有中國商人的船從雞籠開往荷蘭人的大員,因此雞籠、淡水只是中國商人在東亞海域貿易據點之一,他們除了從事跨海的貿易,供應雞籠、淡水的西班牙駐軍各項物資之外,也與當地的住民貿易。中國商人除了自南島民族住民取得金與銀之外,重要的產品還有硫磺、藤與鹿皮。硫磺盛產於淡水的北投,在西班牙人佔領雞籠、淡水之前,原住民會大量的賣給中國商人,中國商人通常是用花布或其他東西交換,兩塊價值三里爾(Real)的布可以換取五擔硫磺。
點閱數2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4
梟雄末日-海珊-資源代表圖
web 梟雄末日-海珊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媒體將海珊冠以「巴格達屠夫」與「西亞希特勒」等封號,描述海珊冷酷獨裁又無情。美伊戰爭爆發後銷聲匿跡長達八個多月的獨裁者海珊,2003年12月13日,因隨從密報,遭美軍生擒。冷戰時期,海珊和伊朗爭奪中東地區控制權,發生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因獲得美國資助,但戰爭卻也使伊拉克國力受損。伊拉克為擺脫經濟困境,解除鉅額外債,滿足佔領科威特油田的野心。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後遭聯軍擊退,戰敗後伊拉克在國際上遭到全面的孤立與經濟制裁,與美國關係也愈趨無緊張。911事件後,美國鷹派勢力抬頭,攻打阿富汗之後,伊拉克成了美國第二號的打擊目標,故以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欲一舉推翻海珊政權。
點閱數48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家鄉的傳統信仰-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的傳統信仰
李苑薇/市立建國國小國小3-4年級
透過資料閱讀引導學生認識原住民與漢人的傳統信仰,及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點閱數18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4-11-14
衝突間的曙光-資源代表圖
web 衝突間的曙光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48年以色列在中東建國後,歷經4次中東戰爭,在美國斡旋下於1978年簽訂了「大衛營協定」,但仍未解決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紛爭。其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因領土、宗教等長期問題,衝突嚴重,恐怖活動層出不窮,從早期零星的個人式自殺行動,進而演變成有組織、有計畫、有訓練的大規模恐怖活動。1993及1995年以、巴間的兩次奧斯陸協定(OsloⅠAccord 、Oslo Ⅱ Accord),曾替中東的和平開啟曙光,1995年新的巴勒斯坦當局已獲得約旦河西岸其他六個城市治理權,卻因互不信任和暴力阻止了奧斯陸協定的發展。
點閱數2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皇帝菩薩梁武帝-資源代表圖
web 皇帝菩薩梁武帝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梁武帝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早年勤政愛民,晚年則虔誠信佛,甚至數次入寺出家,並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並要求全國老百姓仿效。虔誠信佛使梁武帝無法專心朝政,國勢也因此日漸衰弱。
點閱數3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中東的複雜性-資源代表圖
web 中東的複雜性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中東地區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該處一直充滿宗教、種族、領土和政治等紛爭。中東地區乃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聖城-耶路撒冷的歸屬更是各國兵戎相見的原因。中東包括伊朗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及庫德族等,是個多種族的社會,而阿拉伯國家間又有很複雜的政治歧視,領土間的爭執更是層出不窮。然而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以、阿間的衝突,更為了中東動亂的根源。
點閱數332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
教士凌駕地方官-貴陽教案-資源代表圖
web 教士凌駕地方官-貴陽教案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861年,貴州主教胡縛理獲得法國公使所發的“傳教護照”後,乘坐紫呢大轎,肩挂紫帶,頭戴方帽,盛設儀從,前呼後擁,前去拜會貴州巡撫何冠英及提督田興恕。但田興恕本來對洋人就十分不滿,藉口有事不予會見。胡縛理為了此事,很不高興,便向法國公使報告,希望能通過清朝皇帝施加壓力。此項行為激怒了田興恕,便三次派兵查抄教堂,趕走教徒。1861年端午節,貴州人們按傳統習慣,上街 “遊百病”。當百姓經過教堂時,四個教士出來驅趕人群,氣焰十分囂張。田興恕便派人將4名教士綁赴刑場斬首。史稱“貴陽教案”。教案發生後,法國要求懲處田興恕。這使得清廷兩面為難,既希望中外相安,又不想懲處屢屢立下戰功的田興恕。但法國對貴州官府殺害教士的行為無法諒解,堅持清廷嚴懲。最後清廷將田興恕及其幕僚發往新疆充當苦差,對貴州教會賠銀一萬兩千兩,並將田興恕所居住的公廨給胡縛理作為天主教堂,才得以結案。
點閱數28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