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6
埃及的氣候-資源代表圖
web 埃及的氣候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埃及雨量多集中於冬季,由北向南減少。亞力山卓港是埃及年雨量最多的地方,其餘地區雨量皆少。三月到五月間,從乾燥的南部沙漠吹五旬風 (Khamsin),阿拉伯語50天之意,風速強勁、乾、熱且夾帶著砂土。
點閱數67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非常景仰利瑪竇。1603年在南京研究利瑪竇的《天主實義》後,受洗為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義理,徐光啟也試圖用中國傳統的倫理加以補充,希望基督教能對中國有所匡救。1605年,他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一書。徐光啟對西方科學始終興趣濃厚,接連翻譯了許多著作。1629年﹙崇禎2年﹚發生日食,欽天監推算又失準,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皇帝明令由徐光啟修曆。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李之藻(1565-1630),浙江仁和人,受洗的聖名為「良」,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地理、數學等新知,並與之合譯《渾蓋通憲圖說》。李之藻非常強調經世致用之學,認為西方的宗教和科技都可補充儒學的不足。因此重視西方所傳進來的自然科學,以及基督教義理等。1613年(萬曆41年),擔任南京太僕寺少卿,上書請朝廷翻譯西洋曆法等書,並請朝廷全面輸入西學,不要只限於曆法。1613年(萬曆41年),他與利瑪竇合作編譯《同文算指》,是中國翻譯西方數學的最早著作,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翻譯的《明理探》一書是西洋哲學的最早中譯本。他還曾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曆》,並編撰《崇禎曆書》。楊廷筠(1557-1627),浙江仁和人。與李之藻、徐光啟不同,楊廷筠對西方的新知瞭解不多,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瞭解很深,精通易經和章句之學。他原本對佛教有很大的興趣,但卻於1609年(萬曆37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成為基督徒,聖名為彌額爾(Michael),號彌格子,信仰相當虔誠。信教後,楊廷筠受到艾儒略(Juliano Aleni)神父的影響,在地方舉辦各項公益事務,較重要的是興仁會。他招集鄉紳,把每月的所得用來發放衣食醫藥。1616年(萬曆44年)發生南京教難,朝廷頒布禁教,楊廷筠還讓教士至家中避難,並著有《聖水紀言》來替基督教辯白,並藉此傳教。
點閱數97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英國國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英國國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馬丁路德的思想與著作陸續傳入英國時,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英國的貴族及教會都反對新教,英國政府因而採取嚴厲的反新教措施,將路德的學說斥為異端,禁止新教言論的散佈,逮捕倡導新教的改革人士,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甚至還親筆寫了一篇「七大聖典衛護論」(Defense of the Seven Sacraments)以反駁馬丁路德,並且為了表示忠於教宗,還特別包裝以金色封面,派遣特使呈獻給教宗李奧十世,李奧十世封贈亨利八世為「信仰衛護者」(Defense of the Faith)。不久之後,亨利八世卻因為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原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Arthur)娶了西班牙公主凱薩琳(Catherine)為妃,不到半年,亞瑟去世,為了延續與西班牙王室聯姻的機會,便將凱薩琳改配給亨利八世。凱薩琳比亨利八世大六歲,兩人所生的子女多數夭折,只有瑪麗(Mary)一人存活,加上凱薩琳已難再生育,於是亨利八世想起了舊約聖經中所言︰「人若娶兄弟之妻不能生子」,認為自己應是違背天意而遭天譴。此時,亨利八世迷戀上凱薩琳身邊年輕貌美的侍女安妮寶琳(Anne Boleyn),深得亨利八世喜愛。亨利八世於1527年向教宗提出離婚要求,以年幼被迫與寡嫂成婚為由,請求當時的教宗克力門七(Clement Ⅶ)批准其離婚案。面對此案,克力門七世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若批准了離婚案,則勢必為教廷埋下後患,因為凱薩琳是西班牙兼神聖羅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而且查理五世的軍力控制了羅馬等地;若不批准離婚案,則又得罪了亨利八世,克力門七世只得採取拖延戰術,壓下此案不批。亨利八世對教宗的拖延感到不耐煩,在國會的支持下,遂自任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成功結束他與凱薩琳的婚姻關係。亨利八世雖然脫離了羅馬教會的控制,但英國國教派仍保有舊教的教會組織、教義解釋、禮拜儀式等。直到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Ⅵ,1537-1553)即位。因為輔政大臣傾向新教,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姆(Thomas Crammer)在1548年寫成「公共祈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一書,並經國會通過,下令全國的教堂一體遵行。政府積極的清查教堂的財產,同時焚毀與天主教相關的著作或是祭品,甚至禁止望彌撒,使得舊教在英國反而成為異端。西元1553年,愛德華六世病逝,其姊瑪麗繼承王位。瑪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新教信仰者當政的時期,她的信仰讓她飽受苦難。1554年,她下令全國恢復天主教信仰,規定新教及其他教派均屬非法,不得活動與散發出版品。但英國國內的新教勢力並未因此衰微,瑪麗王后甚至聽聞新教徒正策劃叛變,為了貫徹天主教信仰,大開殺戒,前述的大主教克蘭姆也是殉道者之一,受迫害的新教徒因此稱她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這段迫害時期並不長,她在1558年病逝,由亨利八世與安妮寶琳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羅馬教廷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的身世而拒絕承認她合法的英王地位,伊莉莎白一世決定恢復新教,使得英國教會再次脫離羅馬教宗而獨立,確立英王是英國國教派的領袖,並且修訂「公共祈禱書」,通令全國各教會採行。西元1563年,制定「三十九信條」(Thirty nine Articles),作為全英國國教派遵守的教規,奠定了英國國教派的教禮、教義之基礎。伊莉莎白一世不僅打壓了天主教徒,也不能容忍新教的極端派—清教徒(Puritans)的批評,這些清教徒後來便遠走北美洲,開闢新天地。
點閱數180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資源代表圖
web 清末開港後-振興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初禁教的政策至十九世紀,因西方列強的進逼而解禁。1858年英法聯軍,清朝戰敗,允許傳教士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並且開放台灣府城(安平)、淡水,打狗(今高雄)、雞籠為通商口岸。1860年又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各地租買田地及建造教堂。自此天主教傳教士可自由來臺,並可居住在口岸,進行傳教工作。1859年道明會派遣郭德剛(Fernando Sainz)神父等來臺傳教。起初,他們不時受周遭居民及官府的騷擾與阻礙,但傳教工作仍繼續進行。此時期的傳教先從南部開始,繼而擴展到中部及北部地區。1859年12月郭神父在高雄前金建立起第一個傳教據點。1861年屏東萬金(今萬巒鄉)建立傳教據點。1875年彰化羅厝(今埔心鄉)建立中部第一個教會。1887年和尚洲(今蘆洲)開教,為北部第一個教會。據1889年的教務統計,當時全台共有萬金(屏東)、前金(高雄)、山腳(高雄鼓山)、台南、沙崙仔(嘉義)、羅厝(彰化),及和尚洲等七個天主堂,信徒約一萬人以上。天主教開教模式是先派一位傳教員了解當地民情,如果當地居民友善,就先行租屋,當作道理廳,由傳教員定期講道,經過半年或一年後,再由傳教士神父施洗。當教友漸多時,傳教士即設法建教堂,再以教堂為根據地,向四處傳教。此外,天主教教會也配合台灣民間信仰的習俗,吸引信徒,在重要的教會節慶時,將聖母像抬出遊行,並燃放鞭炮,頗有遶境的味道。
點閱數25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清末開港後的社會事業-資源代表圖
web 清末開港後的社會事業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九世紀,天主教再度來台傳教。當時的社會事業只有孤兒院一項。是由郭德剛神父於1866年派傳教員嚴振(另有一說其名為嚴超)到台南辦理孤兒院,收容孤兒,並花錢雇用乳母哺育年幼嬰兒。一年後有六十多個孤兒入院。而後遭遇動亂,南移高雄。1875年彰化羅厝也成立孤兒院。
點閱數451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6
宗教寬容-資源代表圖
web 宗教寬容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帶來不少影響,西發里亞條約的簽訂牽動了歐洲國家情勢的變化,首先是戰勝的法國、瑞典是最大受惠者:法國取得了日耳曼西境的亞爾薩斯(Alsace)、麥次(Metz)、斯特拉斯堡(Strasburg)、土耳(Toul)、凡爾登等地;瑞典則取得日耳曼北部的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不來梅(Bremen)、弗登(Verden)、魯根島(Rugen)等地,並且可派代表出席神聖羅馬帝國會議,這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政將被其他國家干涉。神聖羅馬帝國與其友邦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經過此次戰爭的打擊後,勢力大不如前,尤其是西班牙,喪失了原本的海上霸權後,又為了援助同宗的神聖羅馬帝國,耗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國勢一蹶不振。反觀戰勝的法國、瑞典則因為獲得不少領土與利益,因而取代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成為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最強盛的國家。除此之外,三十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幾乎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為了報復敵方,兩軍幾乎都採取趕盡殺絕的燒殺策略,不論是新教或是舊教的信仰者,無辜的人民都是戰火下的犧牲品,他們飽受戰火荼毒,流離失所,家園殘破,滿目瘡痍。戰事長達三十年,教育文化事業被迫中斷,對外貿易也趨於停滯,日耳曼人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統計,在三十年戰爭後,日耳曼境內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六分之五的農村遭受戰火蹂躪,慘況不忍卒睹。除了經濟民生的百廢待興外,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西發里亞條約中特別規定給予帝國境內二、三百個諸侯獨立主權,意即這些諸侯可以自由與外國締約或交戰。如此一來,哈布斯堡家族只不過是日耳曼境內的一個諸侯,神聖羅馬帝國形同虛設,只是一個無權且鬆散的帝國。二、三百個諸侯雖然獲得了獨立主權,但缺少了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領導,也延遲了日耳曼的統一。不過,也因為戰爭的慘烈,在戰時便有許多關懷人文的學者希望能組織一個和平機構,以避免殘酷的戰爭與扶助在戰爭中死傷的平民,荷蘭人格羅秀士(Hugo Grotius,1583-1645)是其中的代表。格羅秀士精通國際法,他目睹三十年戰爭期間的悲慘景象,皆起因於新舊教徒彼此仇視,乃極力提倡「宗教寬容」,並在1625年完成《戰爭與和平法律論》(On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一書,呼籲國際間應制定出一種不論戰時或是平時,任何國家都必須遵守的國際公法,而開創了近代「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的先河。 三十年戰爭雖是以宗教戰爭開始,但最後卻演變成為政治戰爭,歐洲各國的政治野心暴露無疑,完全喪失宗教原本勸人良善的本質。經慘烈的三十年的戰爭之後,歐洲人終能自省,明白宗教寬容的重要性,使得日後歐洲不再發生宗教戰爭。
點閱數44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學校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中國的新式學堂教育,最初是由傳教士所辦。鴉片戰後,傳教士在通商口岸開辦洋學堂。這些洋學堂都附設在教堂裡,規模很小,目的是為了傳教以及培養中國籍的傳教助手,主要是讓學生讀《教義問答》以及《聖經》等書,僅為啟蒙、小學程度。招生的對象,多為貧苦孩童,免收學費、膳宿費用也由學校供給,但學生人數很少,女校招生尤為困難。早期傳教士正式開設的洋學堂,較著名者有1843年(道光23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創辦的英華書院、1844年(道光24年)英國的東方女子教育會、1850年(道光30年)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徐匯公學。學校除了有宗教課及宗教活動外,也教授中國經書,希望能把基督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另外,還有英語、西方科學知識等課程,藉此讓學生接觸西方的社會生活。1860年後,清廷為了洋務的需要,也開始設立洋學堂,如同文館、廣方言館等,聘請了許多傳教士擔任教師。同時期教會學校及女學校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招生對象也有改變,尤其是通商口岸的學校,不再免費招收窮苦孩子入學,而是積極吸收富家子弟入學。傳教士可謂已為中國的近代化教育首開風氣了。
點閱數25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重要人物-資源代表圖
web 重要人物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1836-1921),英國蘇格蘭人,1860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之後又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等大學深造,曾擔任伯明罕總醫院住院醫師。 1863年奉英國長老教會之命來中國宣教,其傳教經過與貢獻如下: 1.1865年5月28日在台灣南部的打狗登陸。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 2.1865年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人地區傳教,並設立教會。 3.1868年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移往台南府城,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84年10月20日,因為夫人生病,前往廈門,1885年4月在由該地歸國,1921年過世。他的次子馬雅各二世受父親的影響,也從故鄉來台傳教行醫,主持『新樓醫院』。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84.03.21~1901.01.),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偕叡理博士(又稱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是北台灣長老教會最早引進者,1872年3月7日抵達打狗,隨即由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Dr. Matthew Dickson)由海路來北部。1872年3月9日登陸淡水並和李庥牧師約定以大甲溪為界,以北區域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宣教區。 1872年4月10日於淡水租屋設教(開設淡水教會)。阿華(嚴清華)為馬偕牧師第一位學生。之後在內港(台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崁腳及基隆等地為人拔牙與傳教。1878年5月27日,和五股坑的張聰明(華人)結婚。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馬偕在台30年間,傳教於漳、泉、客家、平地、高山各族裔之間,設立教會達60餘所,施洗信徒達4000人之多。並訓練本地人為牧師,更以拔牙達兩萬顆以上聞名。1900年5月馬偕,因喉癌聲音全部沙啞。11月前往香港治療。1901年1月自香港返台,病況日益嚴重。6月2日馬偕博士經過長久疾病的糾纏,病逝淡水寓所, 享年五十八。三、李庥(Rev. Hugh Ritchie,1840~1879.09.29),蘇格蘭人,倫敦英國長老教學院畢業,1867年李庥偕夫人於12月13日抵達打狗(今高雄),為英國長老教會首任駐台灣牧師,成為馬雅各醫師的好同工。對台灣長老教會主要貢獻為從事傳福音、建立教會和倡導女子教育之工作: 1.先後開拓今旗津、鳳山、屏東、里港、鹽埔、竹仔腳以及客家村落南岸、杜君英等教會。 2.1875年起又遠赴後山(今台東海岸)設立成功石雨傘、富里、觀音山等教會。 3.1879年向台南教士會建議興建女學,並差派女傳教士來臺專責女學之規劃,堪稱倡導台灣女子教育之先鋒。1879年9月因染患瘧疾病逝於台南,葬於高雄。其倡導女學遺志由李庥夫人繼續推動,遂有1887年台南『新樓女學校』之設立。他是屏東、阿里港、東港及東部教區的開拓者,並致力提倡『婦女教育』,1879年9月29日因病在台南去世。四、甘為霖(Rev.Dr. William Campbell,1841.04~1921.),蘇格蘭拉斯哥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自由教會學院。他具有冒險性格,於三十歲時志願成為宣教師,1871年12月10日抵達高雄旗津,在轉往台南,展開對台灣傳福音工作,其傳教過程與貢獻如下: 1.1872年數度拜訪中部巴宰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部落。 23.1886年與高長搭船前往澎湖馬公佈道,自此開啟澎湖宣教的大門。 3.1891年他在台南設立『訓瞽堂』,開啟台灣盲人教育,更是台灣盲人福利之父,他也為他們刊印浮凸版書,直到1897年由台灣總督府接辦為止。 4.1913年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俗稱《甘字典》),字數達1萬5千字,至今已發行15版,是台語研究的鎮山之寶。 5.另外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致力於荷蘭史料的編譯與收集工作,其中以1889的《台灣宣教之成功》和1903年的《荷蘭統治下的台灣》最為珍貴。 他在台灣工作46年,於1917年2月21日返國,1921年9月9日在故鄉過世,享年80歲。日本人鈴木明對他的評語是:『甘為霖不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是純粹為了神才前來台灣傳教』五、巴克禮(Rev.Dr. Thomas Barclay,1849.11.21~1935),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蘇格蘭人。格拉斯哥大學、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1875年6月5日巴克禮博士來台差派至高雄。 主要有四大貢獻: 1.1876年創設台南神學院,培養本地傳教人才。 2.1885年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推動白話字教育。 3.翻譯白話字舊約、新約聖經譯本。 4.編著《增補廈門音漢英大辭典》。1895年接受台南府城士紳請託,與日軍乃木希典將軍協議不流血入城。193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台南,一生為台灣奉獻了60年。六、吳威廉(Rev.William. Gauld,1861.02.25~1923.06.),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畢業於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1892年10月22日加拿大母會宣教師吳威廉牧師偕夫人來台,到達淡水。其傳教過程與其貢獻如下: 1.1901年馬偕去世後,積極推動台灣教會自立自治。 2.1904年膺選為第一屆北部長老中會議長。 3.1912年促成南北長老教會成立『台灣大會』 4.曾協助設立『淡水中學校』、『淡水女學校』,並於1901年與1921年兩度擔任『台北神學校』校長。 5.他擅長建築設計,台北神學校、淡水女學校以及淡水英國領事官邸,皆出自其手筆。 牧師娘專精於聖樂及聖歌隊指揮,努力協助教會事工,許多年間,他在女學校、中學校及神學校教音樂,也使教會在唱詩方面,更為進步。對北部教會西方聖樂的推行有相當大的貢獻。 吳威廉牧師在台奉獻前後32年之久,1923年病逝於淡水。
點閱數43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熱帶沙漠氣候-資源代表圖
web 熱帶沙漠氣候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埃及地中海沿岸約30公里寬的地區為地中海氣候帶,冬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乾旱,氣候溫和,冬季均溫為12度,夏季均溫為26度。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夏季(4-10月)酷?,溫度平均約32℃至40℃,部分地區氣溫會高於50℃,冬季(11-3月)北部寒冷,沙漠地區酷寒,日夜溫差大。
點閱數66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教案頻傳之因-資源代表圖
web 教案頻傳之因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民教衝突愈演愈烈,也和基督教義理儀式與中國儒家禮俗衝突有關。中國人對基督教禁止祭祖一事相當不滿。認為不祭祖者,與禽獸幾無差別。而基督教的平等觀念,也讓士大夫不滿。五倫觀念在中國已根深蒂固,君臣、父子豈能平等,簡直無君無父。此外,男女共同參加祈禱、聽道等聚會,讓講究男女之防的中國人,更是難以接受。民教衝突的爆發,「挖眼剖心」、「迷拐幼孩」、「誘姦婦女」等謠言的散播常成為導火線。由於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產生了溺殺女嬰和拐賣男童的奇特現象。而天主教多設有育嬰堂,收養貧困家庭的孩子,尤其是遭遺棄的女嬰。教堂為了多方收養以造公德,會給予送養兒童者金錢補貼,如此卻助長犯罪,拐賣兒童案件層出不窮。而一般鄉民無知迷信,誤以為教會收容嬰兒幼童,是為了挖眼剖心以製作蠱藥害人,因此,一有謠言散佈,立即引起公憤,鄉民相率前往教堂理論鬧事,甚至爆發仇教、打教等激烈流血衝突的 “教案”。
點閱數41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