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宇宙觀-資源代表圖
web 宇宙觀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展現宇宙觀是皇宮建築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中國奉行得特別嚴格,規模也最為龐大。天壇的圓頂正象徵著天穹的圓形。
點閱數1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西安「餃子宴」-資源代表圖
web 西安「餃子宴」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依據周芬娜的考證,西安「餃子宴」源自唐代「二十四節氣餛飩」。古代餛飩與餃子的區分不明顯,兩者通常都被稱作「餛飩」;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才出現「水餃」一詞,方真正在指今日的「餃子」。唐代「二十四節氣餛飩」依節氣不同,配合了不同的內餡,有海參、魷魚、鮮貝、鵪鶉、雞、魚、豬、兔、牛、鹿、鵝、鴨、羊、豆腐、韭黃、香菇等等二十四種,再配合各式不同的外皮,包成各種造型;相同的內餡搭上不同的外皮,變化多樣,這也是餃子的樂趣之一。「餃子」的造型千變萬化,以現在的「餃子宴」為例,常常為依照內餡而替餃子作造型,若是魚肉餃外型就是金魚,鴿肉餃則捏成乳鴿貌,四喜餃就是露出四色內餡的四色餃子;其中最難捏製的莫過冕頂餃子,外皮薄的可以看到內餡的色彩,型製複雜,蒸熟後夾起仍不破皮。除了內餡與外皮的搭配組合,沾醬的選擇也可依個人喜好,不斷變化出新的風味,餃子可說是集中國麵食烹調技術的精華所在。
點閱數72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中國人以屋頂為主要的視覺表現中心,埃及人與亞述人注重牆壁,希臘人則重視柱子。中國傳統屋頂結構的基本原則是屬於樑柱系統結構,水平橫樑是以榫接方式插入,或穿過樁柱架在樑上。樑柱接合處以斗拱強化結構,並提升美觀效果。
點閱數52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7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資源代表圖
web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時代,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合稱臺灣三大林場,太平山開發時間比阿里山晚,採較高效率的「運才軌道」和「架空索道」接駁的方式集材,首先在太平山地區依不同高度舖設軌道,小火車將木材集中運送至索道站,再經由索道將木材「溜放」至下端軌道,如此層層接駁,其實太平山林業產量高於阿里山,風景亦不遜色,卻因不能使用大型鐵路機車,70年代伐木停止,便黯然走入歷史。輕便軌道台車是早年臺灣地方運輸的特有文化,指軌距在500毫米左右,建築標準很低,以人力或小型動力推動的軌道台車。由於早年都是以人力推動,剎車時再以「木棍」摩擦後輪控制速度,又名「手押台車」其歷史比臺灣鐵路的歷史更早,初為運煤之用,大正年間專門載人的輕鐵會社已遍佈臺灣,目前臺灣最後保留的輕便軌道台車在烏來,不過「手押台車」已變成汽油動力的蹦蹦車,難以想像當年人力推行的辛苦。我們每天外出很累,總渴望回家好好泡個澡休息,火車也是喔!車庫就是火車的家,它們白天英勇奔馳載客,回到家也希望能洗個澡並補充養分,火車回到家,便有人會為「他們」洗澡,呵護「他們」,火車的家,中間有一個轉車台,左右旋轉,使他們可以進入或進出車庫。舊山線北起竹南,經苗栗、三義、豐原、台中至彰化,全長89.3公里,日治時代時期舊名為「台中縣」。這段鐵路由於坡度甚大,最高達千分之二十六,山區路段以單線通行,成為西部縱貫線最大的運輸瓶頸。其中「勝興」車站標高海拔402.326公尺,為昔日「臺灣鐵路」最高的車站。
點閱數36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耽戀優雅-資源代表圖
web 耽戀優雅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不僅影響到當時女性服飾,也對當時男性服飾產生影響,表現出華麗且繁複的優雅風,男士普遍穿綴有「緞帶」或「薔薇花」的高跟鞋,在衣服的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的「緞帶」。男士穿戴手套也成為本世紀開始流行的重點。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女裝具有豐富的裝飾,使用髮帶、花邊、刺繡裝飾外衣,給人目眩神迷的感覺,而暖手筒(Muff)亦為當時女性喜愛的流行配件之一,其材質以毛皮為主,不僅可保暖,亦可作為在上流社會表徵身分地位的裝飾物。
點閱數2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圓形競技場-資源代表圖
web 圓形競技場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混凝土建材的發展對羅馬建築而言,比大理石的使用更為重要。羅馬人將它和拱與拱頂結合運用,帶來建築上的重大改革。拱成為羅馬建築中的本質元素,強調了土石結構的力量與巨大,用以建造羅馬帝國境內的各種公共建築。這一切彷彿象徵著帝國本身的持久權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圓形競技場。
點閱數2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褲革命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褲革命運動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說一次大戰後,女性穿著男子式的褲子有普遍的趨勢,但這只侷限於穿褲子去工作,或是參加體育活動,1920年代掀起了女子體育的熱潮,褲子成為運動服的固定衣服。女生穿褲子無可非議,然而把褲子作為女子日常服裝仍然受到強烈的抵制。女人要取得完全的衣著自主權還得等待下一個時機。
點閱數26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資源代表圖
web 馬路與汽車、東洋車、電車
曾惠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近代化的馬路最早是隨著租界的開闢而興修的,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近代化的馬路仍少。上海外灘在1840年代鋪設了馬路,目前知名的上海淮海中路,舊稱「霞飛路」,1900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興建,最初名為西江路,1906年改名寶昌路,1915年更名為霞飛路,橫貫上海法租界。光緒年間,上海、天津紛紛引進日本的人力車,時稱「東洋車」,是一種人力的交通工具,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因1913年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故又稱「黃包車」。由於輕便舒適,價格低廉,因此迅速在各地流行。汽車方面,光緒29年(1903年)從上海開始引進,但只有新進三輛試用。宣統元年增至156輛。據說領有汽車車牌1號為英國大使館,買辦商人劉子敬的汽車則登記為2號,足見其財力與對西式生活的亦步亦趨。而袁世凱也曾購買一部賓士汽車送給慈禧太后,據說慈禧坐過一次,它現今停放於北京頤和園內。電車方面,有軌電車是德國人西門子於1882年發明的,傳入中國是在光緒32年(1906年),比利時人在天津租界鋪設有軌電車,之後上海電車公司成立。上海在1908年第一次通行電車,自靜安寺行駛至外灘,路旁圍觀者眾多,但乘坐者只有24人,其中大多是外國人,因為當時中國人以為坐電車會觸電,所以很多人不敢乘坐。 汽車與電車的引進,促成中國通商口岸交通近代化的起步與發展。
點閱數3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蘇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蘇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說到「魚米之鄉」大家首先聯想到的必是浙、蘇兩地,尤以蘇州為最,此地江、河、湖、海皆近,因此對於魚鮮的使用相當精熟,連帶發展出了精緻的魚鮮烹調法。良好的氣候與豐饒的土地,讓這區物產繁盛,所以對於各類食材都十分熟悉且懂得調理。「蘇菜」與粵、川、魯菜並稱「中國四大菜系」,歷史悠久。蘇菜特色為善烹湖海魚鮮、刀工細緻、配色和諧,魚鮮的調味手法相當細膩,而且仍能品嚐食物的原味。「蘇式糕點」也出色相當,甜鬆蓬潤、細膩酥軟。 蘇菜下又分四大系,除「徐海系」現在較少為人所知外,「淮陽、京蘇、蘇錫」都遠近馳名。淮揚菜系的海鮮、蔬菜刀工精確,講究原湯原汁;京蘇菜系擅長河海魚鮮、鴨菜,和冷盤的製作裝飾,配色鮮豔;蘇錫菜系則偏甜,刀工細膩精美,擅長對湖鮮、蔬果的烹調搭配 。
點閱數6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燕都薊城-資源代表圖
web 燕都薊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小平原上除了誕生董家林古城外,還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區誕生了另一座城市-薊城,目前通過考古證實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薊城,此時的薊城已是燕國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認為是在今北京城區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以南,即今北京城區西南部,因為自1956年以來,在這個區域中發現了200多座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古陶井,陶井是用一節節陶質井圈套疊成圓筒狀,在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示此區居民很多,而居民大範圍集中在當時應只有在城市中才會存在。另外,1957年發現了一處以戰國文化為主的遺址,出土有饕餮紋半瓦當,此乃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構件,以及另有出土十枚方折式”匽”字刀幣,這都為燕都薊城位於今北京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區域提供了證據。在春秋晚期特別是戰國時期,薊城已發展成為”天下名都”之ㄧ。【史記.貨殖列傳】所謂”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是對燕都薊城的地位與作用之恰當評價。可惜到秦滅燕時,薊城遭到破壞,但是後來由於此地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在秦漢之時,城池又被修復起來。
點閱數12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