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資源代表圖
web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新古典主義風的影響之下,歐洲的女性服飾主要以自然簡單的款式,取代以往過於華麗誇張的造型。在1790年代後期,短髮開始成為女性的新時尚,樸素的「麥梗帽」更是流行的時尚配件呢!在服裝部分,非自然的緊腰衣與裙撐架的不正常束縛,早已被淘汰,這個時代強調的是素雅而高貴的妝扮,上半身的打扮以「低胸凹型方型領」加上高腰線的設計為特徵,袖子一般而言以短袖為主,袖口花邊則以「泡泡袖」為裝飾,此外為了冬天禦寒,為彌補袖子的長度,會戴上長達肘上的長手套或搭配「披肩」;下半身的特色是以強調女性大腿的若隱若現為尚,不再崇尚華麗而誇張的下擺裝飾。
點閱數25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漳泉小吃-資源代表圖
web 漳泉小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漳泉小吃」大概是臺灣人最為熟悉的,許多臺灣人的祖籍就是漳、泉二地,現在臺灣的小吃也深深受此影響。「米粉」就是福州的特產之一,把米磨漿瀝乾後壓成細條狀風乾,比現在的新竹米粉要粗上許多。「新竹米粉」則是源自福建惠安,據傳可上朔至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人南遷後,由於缺少麵粉,所以便用米粉替代製麵,結果製出了米粉的原型「米條」。「惠安米粉」在傳至新竹後,因為新竹風的大助力,讓米粉更加美味可口,新竹米粉便成了享譽全臺的小吃之一。「漳州蠔仔煎」是相當有特色的小吃,蠔仔煎是福建沿海地區皆有的小吃,製法也大同小異。漳州的特色在由牡蠣、蒜苗、蕃薯粉漿、鴨蛋一同攪拌後下鍋煎製,與臺灣現在用小白菜取代蒜苗,材料是分次下鍋煎的方式有所不同,反較接近「蚵嗲」的做法,不過是攤平下鍋煎。佐以甜辣醬與蘿蔔酸菜,以去油解膩。
點閱數38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色彩繽紛的點心-資源代表圖
web 色彩繽紛的點心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點心」是一個泛稱,並無特定的菜式,什麼皆可是點心,味道亦不拘。我們都須知道,點心是豐衣足食後才會出現的,若無多餘的食糧,是不可能製作點心這類食品。中國的點心種類眾多,除了皇親國戚、貴族世家能夠享受到點心外,連一般市井庶民在平日也可嚐到各式各樣的點心,這是拜物產豐富、生產技術提昇之賜,人民都能夠豐衣足食,點心才會如此的豐富,且品類繁複多樣。由於點心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下才會出現,所以製作點心時,人們的心境多半都偏向安穩平和,因此點心所營造出的世界,實充滿著豐麗的色彩與美好的形象,那種物質充裕而帶來的安心感,也在各式點心中,彷彿展現出一個又一個祥和的小世界。
點閱數50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清代滿蒙的飲食-資源代表圖
web 清代滿蒙的飲食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點閱數54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原口味的改變-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口味的改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元代以後菜餚口味的變化也相當明顯,烹飪主流跟著改變,由清蒸、拍粉清炸、清炒等,可以吃出原味的調理方式,發生變化。因為清淡的調味、量少精美的裝盤方式,這對不同生活的蒙古和色目人,是很難以下嚥的。清淡的調味對於大量使用香料與醬汁的色目人,感覺無法忍受,所以淋醬,醬爆、醬炒、裹麵炸、炸後淋醬等重口味的調理方式,就在這一時代逐漸的出現了。量少而精美的裝盤方式,對於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來禦寒的蒙古人,更是難以饜足,所以大盤菜的裝盤方式,就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精緻裝盤法。原本中原地區很少採用的直接燒烤(華南跟塞外較常用),也被華北地區所接受了,可以見到華北地區逐漸適應了征服者的習慣,這種口味較重的調味法,也符合當時庶民階級的需求,畢竟大量裝盤與較濃的調味方式,是靠體力勞動的庶民階級,更喜好的吃法。因此,蒙古游牧飲食的習慣,對一般庶民階層的改變是相當大的,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
點閱數28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遼之「南京」(陪都)-資源代表圖
web 遼之「南京」(陪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古代歷史長河中,遼、金、元、明、清五個封建王朝統治時期是極為重要的時期。北京的政治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漸取代了長安、洛陽等古都的地位,由地域政治中心上升為全國政治中心。遼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號”大契丹”,定都上京(今熱河林東縣),他成為契丹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西元926年阿保機死,次子德光繼立,是為契丹太宗。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唐,向耶律德光求援,約定事成之後,割燕雲十六州、向契丹稱臣並每年輸帛三十萬匹給契丹。於是契丹南下滅後唐,立石敬瑭為帝,國號為晉,改元天福。在天福三年即西元938年11月石敬瑭遣使向契丹獻燕雲十六州圖籍,同一年,遼太宗耶律德光下詔改國號為大遼,以幽州為南京,從此今北京地區成為遼朝的陪都,北京的歷史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地域性的城市開始向全國政治中心城市轉變。遼南京城基本上沿襲了唐代幽州城址,城內大體按唐代幽州城街市坊巷分佈,名稱也是大多沿用了唐代舊稱。遼代城池與宮殿建築沒有保存下來,保存至今的是宗教建築-天寧寺塔,一個八角十三層的密檐式舍利塔;以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現存最久,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建築。
點閱數4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明十三陵-資源代表圖
web 明十三陵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明代遷都北京後,自成祖朱棣起至思宗朱由檢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於此。依次為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共葬有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以及嬪妃、太子、公主及眾多陪葬的宮女,為中國和全球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的的東、西、北三面環山,依山勢建圍牆。正門大紅門開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前有石牌坊和下馬碑,牌坊為中國最大石坊,門南兩側皆有下馬碑;門東北為拂塵殿,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僅存遺跡;門北為總神道,直達長陵。神道南端建有大碑樓,內立”大明長陵神斥t德碑”,碑樓外四隅各立雕龍華表,碑樓北神道兩側立石望柱和巨大石像生18對,相向而置。再北為石柱組成的牌樓式欞星門。神道北端有支路,通向各陵。陵園規模大小不同,形制大致相同,各建在山前,都有圍牆,門前豎無字石碑。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最大,目前只開放長陵、定陵、昭陵和神道,現建有定陵博物館,展示出土器物。
點閱數3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溫州橘、河北梨-資源代表圖
web 溫州橘、河北梨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橘子是宋代產量最大的水果之一,當時品種有二十七種之多,其中尤以「溫州乳柑為」冠,《橘錄》載:「溫人謂乳柑為真柑」,乳柑乃因食之味似乳酪而名(當時乳酪比較接近今日的鮮奶酪而非起士),果實「顆皆圓正,膚理如澤蠟。始霜之旦,園丁採以獻,風味照座,掰之則香露噀人」,以溫州產的為最上品,其他地方所產的「不敢與溫橘齒」。梨在中國的栽培範圍亦廣,但以河北梨最為出名,河北「鵝梨」馳名全國,陜西、京西所產亦多,鄭州梨更是以大出名,有大至一斤者。相傳有個田姓小孩數歲仍不會說話,大人拿了這種梨子給他吃後,驚訝的開口說:「大好!」,故鄭州梨別名「語兒梨」。
點閱數2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風華巴洛克-資源代表圖
web 風華巴洛克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巴洛克(baroque)原義是意指「變了形的珍珠」。在十七世紀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名稱,以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宮廷為中心,開始流行著此種華麗柔性的藝術風格。「蕾絲」這種柔軟絲綢成為當時男女皆愛的服飾配件,如男士與女士皆喜愛在上衣的袖口上使用蕾絲邊的「反摺袖」(cuff)。
點閱數38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7
夏特爾大教堂-資源代表圖
web 夏特爾大教堂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整個漫長的中世紀裡,宗教建築在西歐的政治社會發展中獨自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法國建築師在十二世紀最驚人的成就,即創造一種使得結構、建造、視覺表現形式三者結合在哥德式主教堂中的系統,而大教堂即象徵著宗教信仰。彩色玻璃窗取代實牆、飛扶壁的使用,正是最好的說明。由於哥德式建築不斷地向上爭高的結果,倚賴外牆便成為需求,飛扶壁的使用符合了這一趨勢,也增加了視覺表現方式。位於巴黎西南80公里的夏特爾大教堂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作,其大門雕刻與彩色玻璃窗都是藝術珍寶,眾多的飛扶壁將重量分擔給外部支柱後,內部牆壁不需承受太大壓力,可以設計大型彩色玻璃窗,少了笨重的石牆與支柱,增加建築本體的優雅輕巧。
點閱數2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