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電視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視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正式開啟我國電視時代。而開始製播電視歌仔戲是在西元1964年,當時王明山先生在臺視製播歌仔戲《朱洪武》,由「金鳳凰劇團」主演。由於當時收音機是較為普及的娛樂設備,電視尚未普及,所以沒有受到注意。當電視歌仔戲慢慢受到民眾歡迎後,臺視才開放時段讓劇團演出電視歌仔戲,當時楊麗花在「聯通廣播歌劇團」的安排下演出《雷峰塔》等劇,從此走紅於電視歌仔戲界,也將電視歌仔戲發展推向高峰。西元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開播,中視招募「中視劇團」、「正聲寶島歌劇團」、「金風歌劇團」、「拱樂社歌劇團」四個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歌仔戲。西元1971年,華視開播,亦播出歌仔戲節目。就在三臺電視在三團鼎力的情況下,黃俊雄布袋戲也在電視大放光彩,「雲州大儒俠」風靡多少人為之廢寢忘食。為鞏固電視歌仔戲的收視率,由臺視節目部何貽謀策劃,整併三臺電視臺的歌仔戲人才,於西元1972年成立「臺視聯合歌劇團」,以楊麗花為團長。結果演出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又邁向另一高峰,但是這情況只維持五年,這期間因為演員忙於事業,無法專心演出,加上政府限制閩南語節目,所以「臺視聯合歌劇團」在西元1977年解散。西元1979年,電視臺又開始恢復歌仔戲節目,臺視推出以楊麗花帶領的歌仔戲節目,推出《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等好戲,當時臺視編劇狄珊為使劇情緊湊,對於曲調【哭調】加以刪除,且將劇情改為以愛情為主,兼及武俠內容。葉青在西元1982年於華視成立「神仙歌劇團」,推出《瀟湘夜雨》、《灞橋煙柳》等膾炙人口的歌仔戲,當狄珊轉為華視編劇時,便嘗試加入電子特效,內容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為主,但加入多種上天遁地的法術,讓電視歌仔戲興起一陣「神話特技」的風潮。不過,之後又漸漸改走「復古創新」路線。中視因為一直缺乏適當演員,所以僅在開播前兩年演出歌仔戲,有十餘年時間未曾播出歌仔戲節目,在臺視、華視兩面夾攻的情勢下,中視力圖振作,曾邀請「明華園歌劇團」與其他民間歌仔戲製作歌仔戲,但是「明華園歌劇團」無心在螢光幕上發展,所以中視又陷入沒有歌仔戲演出的情況,西元1988年,劉鍾元所領導的「河洛有限公司」,曾為中視製作歌仔戲節目,吸引不少觀眾,但是「河洛有限公司」欲轉往劇場發展,所以中視便邀請黃香蓮演出歌仔戲,推出《羅通掃北》、《寶貝王爺貴千金》等電視歌仔戲。近年來,媒體開放娛樂多元,電視歌仔戲節目不如以往受到歡迎,閩南語連續劇也加入攻佔市場,加上電視歌仔戲演員都各自有其他發展,所以很少製作歌仔戲節目。
點閱數90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明華園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明華園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華園最早的團長為陳明吉,1912年出生於屏東縣車城鄉,曾經加入九甲戲班,西元1930年,陳明吉與戲院老板蔡炳華共組劇團,稱為「明華歌劇團」。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為管制戲劇,成立「臺灣演劇協會」,當時獲准演出的劇團之一包括「明華歌劇團」。戰後,「明華歌劇團」更名為「明華園」。西元1962年,臺視開播,影響到內臺歌仔戲的生態,許多劇團只好散班或往野臺發展。「明華園」原本堅持在內臺演出,後來仍決定轉戰外臺。外臺的生活較為刻苦,演員大都以戲臺為住處,在哪裡演出便以哪裡為家,之後「明華園」成員才在屏東縣潮州安定。西元1982年,「明華園」以《父子情深》獲全國戲劇比賽冠軍,以及最佳團體演技獎,最佳編劇獎(陳勝國)、最佳小生獎(陳昭香),打響了「明華園」的知名度。進而有機會在隔年,進入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與《濟公活佛》,建立「明華園」口碑。西元1997年,陳明吉去世後,「明華園」便分為八團,以「天、地、玄、黃、日、月、星、辰」,由八個子女各自掌理,各房之妻、兒女、媳婦為基本成員,團長陳勝福的「地字團」為公演團,每當有大型公演,各團便分配人力支援「地字團」。其他各團活動地區分散在中南部。「明華園」是家族劇團,陳明吉共育有八子,這些第二代成員都是現今「明華園」的支柱,陳家媳婦也大都是歌仔戲演員,三媳孫翠鳳原本不是職業歌仔戲演員,嫁到陳家後才開始學戲。陳家老大是陳明吉的養子名叫郭南海,為後場全才;老二陳勝典與父親陳明吉感情最深厚;老三陳勝國是明華園的導演及編劇高手,老四陳勝福是明華園團長,他為明華園開拓許多演出機會,舉凡工地秀、醫院、監獄、大專院校、社教館、國家劇院表演等,企圖打響明華園知名度,而針對明華園內部則採用管理概念,佈景、道具、戲服都以電腦化管理;且調整演員薪資,又要求演員要守時練功排戲,讓明華園劇團具有現代化管理的面貌;老五陳勝在是當家丑角,他所演出的角色往往成為戲劇中的重要靈活人物。老六陳勝發是公關高手,對外的應酬都交給他。老七是陳勝順,美術是他的專業,所以團裡的佈景都靠他修護,文場樂器也很擅長,是明華園的藝術總監。「明華園」曾經遠征北京、法國、日本演出,讓臺灣歌仔戲之美散播到其他國家,身為臺灣人除了感到榮耀外,也要多多支持歌仔戲團的演出!
點閱數336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皇民化運動背景-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背景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掀開中日八年抗戰序幕。剛開始戰爭並未波及到臺灣,但是卻有一些法令影響臺灣居民,如國家總動員令法、課徵軍事費用稅收,以及實施警察制度,配給與消費管制,此外,日本政府徵召臺灣青年為譯員或軍伕,為國效命。隨著戰爭的擴大範圍,日本當局發現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所以對臺灣人民開始進行懷柔政策,希冀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與日本人共同參與戰爭。並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為治臺原則,「皇民化運動」主要是「改姓名」運動,推行「國語家庭」,要臺灣人信仰神道教,成為真正的日本人。在日本皇民化政策的推展下,人民的娛樂生活受到影響,如禁止演唱臺語歌,只能唱日本歌曲;戲劇上演須演唱日本歌、穿日本和服,一切都得符合日本化的條件,且要警察批准才能演出。所以當時許多歌仔戲團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方式呈現。在「皇民化」運動下,臺灣的傳統戲劇也遭受到波及,劇團有的被迫解散,或是以改良劇的方式出現。歌仔戲的演出常常遭受到取締,日本警察會於演出時在旁觀看,查看演出內容是否與申報劇目相符合,若被官員查獲演出內容為傳統戲,馬上被勒令停演,以及解散。當時演出改良劇,要把朝廷改為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在服裝上也有差異,皇帝要穿和服,丞相穿燕尾服,其他大臣穿西裝,女生穿洋裝,還有必須腳踩木屐、手執武士刀、打日本劍術,演唱曲調為日本流行歌曲,樂隊伴奏是小喇叭或薩克斯風。雖然日本政府嚴格監控臺灣的戲劇,但民間的戲劇依舊蓬勃發展,有些劇團演出時臺語與日語夾雜,或警察在場才改換服裝演出皇民劇,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點閱數2524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43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包浩斯-資源代表圖
web 包浩斯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廿世紀初,有幾位關係新風格的發展的著名建築師。1919年,葛羅培斯(Gropius)將兩所原本分立的藝術學校和美術工藝學校結合而為包浩斯(Bauhaus)。包浩斯最主要的影響,是率先推動了整合現代設計原則與量產工業的觀念。這是將理性、技術和一次大戰後流行的烏托邦精神相互結合的卓越計畫。1922年以後包浩斯變得越來越具有目的性,追求立方體的儉樸和功能主義。包浩斯於1925年搬到德索(Dessau),葛羅培斯為它設計的新建築,徹底體現學校各種功能的結合。此一建築為工廠、畫室、教室、展示場、圖書館、辦公室和宿舍的複合體,建築設計以乾淨、精確、無裝飾但引人的方式,將直邊方塊做非對稱的安排。
點閱數23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意象金蓮-近代洋人眼中中國婦女的腳-資源代表圖
web 意象金蓮-近代洋人眼中中國婦女的腳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7世紀左右,西方人來到中國時,對於當時中國的富庶與強大留下很深的印象,並對東方的一切產生新鮮、好奇、且崇拜。而這股中國風被西人商人引進西方,造成不小的風潮。當時來華的洋人對於中國婦女的小腳也感到十分有興趣,想一探究竟;但在當時纏足婦女大多待在家中,即使出門也不願以小腳示人,這使得西方人想看三寸金蓮十分困難,更增加西方人的好奇心,並對纏足產生一種神祕、奇特的東方想像。此外,早期西方人因為不易看到小腳,產生纏足婦女是神聖且貞潔的看法,進而認為纏足風俗是中國高尚、文明、道德的標誌。然而,對中國金蓮這樣的想像與觀點,隨著西方勢力強大、甚至打敗中國後,發生了改變。在清末,由於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有更多的西方人更有機會進入中國。由於下層社會的婦女也有小腳,且不介意讓他人看到,大大增加西方人觀看金蓮的機會。再加上西方發明照像技術,使得更多西方人有更多機會看到中國的小腳。由於西方人的自信心增強,以及中國無力抵抗西方勢力,使得在清末時,西方人對中國的纏足觀感產生改變,視金蓮成為中國落後、腐敗、野蠻、醜陋的象徵,是重大陋習之一,甚至加以鄙視。
點閱數46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101摩天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101摩天大樓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顯然是量體龐大的結構體,而且光是物理性的表現及非自然形成的高密度集區,就成了已開發國家的城市象徵。在許多城市中,摩天大樓已經成為城市核心、商業中心與金融樞紐。另一方面,與其爭論摩天大樓是否適合人類,不如從蓬勃發展的亞洲觀點來看,如何設計這些摩天大樓。在東亞的住商合一城市來說,新建的摩天大樓會破壞原有街景。台北101大樓的位置設在信義重劃區的理由也在這裡。
點閱數32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紫禁城之設置-資源代表圖
web 紫禁城之設置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了占地達兩百五十英畝的宮殿群,以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五百年來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北京市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明代14位,清代10位)。紫禁城以「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三朝兩宮」原則確立輕重等次,設定全城佈局,太廟,社稷壇分立左右最前方,朝廷(辦公處)在前,寢宮在後,中軸線上設三殿兩宮。實際上紫禁城的佈局原則是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位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整座皇城以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為主軸,左是太廟,右有社稷壇,北邊是煤山(又名景山),西面是中南海,西北是北海,形成森嚴壁壘的皇城。皇城內分為外朝、內廷,外朝部分主要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這三座大殿為中心,文華及武英兩殿為兩翼,專供皇帝御門登基、立后妃、命將出征、科舉殿試和在每年新年、冬至、皇帝做壽等節日召見文武百官,舉行盛大禮儀的地方。內廷部分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宮為兩翼,專供帝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舉行內朝小禮之用。此外,尚包含若干宗教活動和祭祀用的殿堂、提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御花園以及大量的服務性建築。紫禁城內的宮殿房間有近九千間,故我們主要介紹中軸線上的建築。首先先從外朝部份開始-午門:紫禁城正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才能進出,王公貴族走右側門,文武大臣走左側門。太和殿:皇帝舉行典禮的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等級最高最氣派的殿宇。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作準備或休息的地方。保和殿:舉行宴會和殿試的場所。接下來是內廷的部份-乾清門:內廷正門。乾清宮:明代皇帝及清代順治、康熙的寢宮,雍正以後則是舉行內廷典禮、接見官員和外國使臣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後是藏傳位詔書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和處理政務之所則改至養心殿。交泰殿:皇后在元旦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坤寧宮:明代皇后的寢宮,清代是祭神處和皇帝的洞房。神武門:紫禁城北門,清代選秀女時由此門進入,原稱玄武門。
點閱數51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後現代新女人-資源代表圖
web 後現代新女人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40年前香奈兒的短髮引起爭議,40年後的1960年代俐落的短髮卻是髮型重點之一。當時的英國倫敦超級模特兒Twiggy削著一頭金色的短髮,被認為是「最能表現1960年代女性形象的代表」。1960年代後期「中性意識」和「女性角色轉變」的結合,促成女性穿著「喇叭褲」的流行風氣,更把男性的「西裝」與「套裝」修改之後穿在自己的身上,使得此一時期的女性表現出「成熟、幹練」的形象。而男人則繼續Hippy,因此這時候出現性別倒置的樂團似乎也不會太令人訝異。1970年代以後,女性穿著長褲不但已經被視為平常,甚至發展出所謂「Hot-pants」的熱褲,女人穿著超短的短褲(質材多為牛仔褲)展現其青春活力之一面。「Hot-pants」之取名來自於1970年Women’s Wear Daily雜誌。1990年代以後,受到「多元文化」、「消費文化」、「國際化」、以及「後現代文化」的影響,國際流行服飾之發展呈現風格兩極之發展,而「女褲」元素的運用更加多元,女性的形象不再限於以往強調「溫良恭儉讓」,多元時代有多元形象的女人。
點閱數28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金之「中都」(首都)-資源代表圖
web 金之「中都」(首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國號大金。宋徽宗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宋、金結盟攻遼,約定由宋出兵燕京,勝利後燕、雲等州歸宋,宋則把原來給遼的”歲幣”轉納給金。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宋軍攻遼失敗,燕京後來反而是由金兵攻下,因此金向宋要求每年四十萬的銀、絹,以及一百萬緡的燕京代稅錢和銀、絹、米糧各十萬的勞軍費,以作為換取燕京及六州二十四縣漢地漢民的代價,宋取得燕京後改為燕山府。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金滅遼,之後兩次南下攻宋,取得燕山府,靖康二年(西元1127 年)北宋亡。西元1153年,完顏亮下詔將金朝國都自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市)遷至燕京,初名聖都,不久改稱中都。完顏亮之所以要遷都燕京,首要原因是為了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因為在1141年金、宋雙方達成和議,以淮水為界,金的統治地區向南擴大到淮水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但是金朝要以遠在東北的都城會寧府顯然是難以控制黃、淮地區,要指揮南下用兵也感到鞭長莫及,故勢必要將國都南遷。完顏亮遷都後,確立了五京名號,即中都大興府(今北京),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中都”之名即取五京當中之意,而中都也成為整個擁有中國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統治中心,今天的北京正式成為中國北部的政治中心也就是從此開始。不過到了1215年,蒙古軍隊佔領了中都城,金朝在中都的統治從此結束。金中都城是在遼南京城基礎上向東、西、南三面擴展而成的,北面受河道的影響未向外擴展。中都城的修築是仿照北宋都城汴京修建的。中都還修建多座宮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寧宮(即今北海公園前身)。
點閱數59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