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眾多改革項目中,廢除八股考試的變革,因為牽連到全國各地眾多科舉考生的前途利益,為最受爭議的項目,所遭受的阻力也是最大,因而失去民間知識份子的支持。而汰除閒散衙門與冗員,更直接衝擊官員的既有地位與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聲浪。至於裁撤綠營,命旗人自謀生計,勢必導致眾多滿人的既得利益喪失,引來滿漢之間的嫌隙對立,使滿人官員更為痛恨猜忌。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即提出質疑「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措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一書中認為古文經書如《周禮》、《逸禮》、《毛詩》、《左氏春秋》,乃是漢人為幫助王莽篡漢,用孔子的語氣所偽造,藉以動搖泥古的保守觀念,舊學說不完全可信。在《孔子改制考》一書中認為經書乃是孔子假託古人言論,按照自己的想法寫成,乃是將古代政治理想化,藉以託古改制,藉以強調孔子也是維新派,來支持自己的變法主張。由於此二書的內容過於激烈,遭到知識份子的強烈批評,而其改革主張也過於躁進理想化,導致變法運動不僅被守舊派人士強烈反對,更無法獲得維新派人士的有效的支持。光緒皇帝在明言「太后若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後,慈禧太后答允不過問下,光緒頒佈國是詔,變法運動正式展開。然而光緒皇帝並無實權,真正實權仍然掌握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再加上主持改革的官員諸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既欠缺實際的政治經驗又位居小官,沒有實際影響力,而原本支持變法的重臣諸如翁同龢等人,在過程中皆遭到罷退,中央與地方的重要官員又皆由守舊派所掌控,導致所擬訂的改革無法推行。袁世凱由於參與過強學會,又曾和翁同龢深談時局,慷慨激昂,儼然是個觀念前進的愛國志士,使維新派人士以為袁支持變法維新。由於守舊派擁有實權,維新派等人於是希望取得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的支持,後由譚嗣同力勸袁世凱發動政變、誅殺榮祿,保護光緒。但袁世凱卻出賣維新派,將其密謀告訴守舊派大臣榮祿,慈禧太后遂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推翻新政,逮捕維新人士。
點閱數242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3
預備立憲的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 預備立憲的過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由於中國內部不斷的發生有組織有力量的革命行動,光緒三十三年清廷為了抵制日漸高漲的革命風潮,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籌備立憲行動。諭設資政院,並令各省籌設諮議局,並創刊「政治官報」,以宣傳立憲政令,介紹各國的憲政思想與制度。光緒三十四年頒佈了「憲法大綱」,以九年為召開國會實施立憲的期限。可惜憲法大綱中,卻將皇帝的權力提高到比日本明治天皇的權力還大,失去君主立憲以君主為虛位元首的意義。宣統元年和宣統二年,中央資政院和各省諮議局分別正式成立,成員多半為曾經擔任官吏的士紳。各省諮議局成立後,他們的共同政治要求,是向清廷請願儘速召開國會,經過三次請願風潮後,再加上中央資政院開會討論後,全體議員均表示贊成,清廷迫於壓力下,將九年的預備期限縮短為六年。宣統三年清廷頒佈內閣官制十九條,並公佈了所謂責任內閣的閣員,十三人內閣名單中,滿人佔了八名、漢人四名、蒙古人一名。而滿人八名中,皇族又佔了四位,又以聲名狼籍的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因而被譏稱為「皇族內閣」。經過此次事件後,立憲派人士對於清廷大失所望,認為清廷並無立憲的誠意,因而轉向同情支持革命運動。
點閱數37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思想的推廣-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思想的推廣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末的立憲運動,主要是利用組織團體、刊物宣傳、群眾請願的方式加以進行,以集體的名義向皇帝和官方機構表示意願。在立憲運動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許多勢力龐大的團體。他們一方面在民間網羅支持者,一方面向清廷請願施加壓力,以促成君主立憲的早日實施。這些勢力龐大的團體,主要可以分為帝國憲政會、政聞社和預備立憲公會。帝國憲政會的主持人是康有為,本部在紐約,是由之前的保皇會改組而成。其主要主張有二,希望光緒皇帝出面主持大政、回應全國要求立憲的潮流。由於康有為是戊戌政變後的通緝犯,所以帝國憲政會的主要勢力在海外,參加者以僑民為主。政聞社為梁啟超所組,地點設在東京,主要成員多為旅居日本的華僑和留學生,因此活動範圍集中在日本,其主要訴求為要求清廷「實行國會制度、建設責任政府」。預備立憲公會的主持人為清末狀元張謇,參加成員多為官場與實業界人士,主要來自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他們的訴求主要在請願速開國會,清末幾次大規模的請願速開國會運動,策動人物主要即來自預備立憲公會。
點閱數4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派和革命派的論爭:《新民叢報》VS《民報》-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派和革命派的論爭:《新民叢報》VS《民報》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立憲派認為革命將導致內亂及列強瓜分危機,應設法改良現有政府,實行立憲。革命派認為革命志在建立民國,有正當目標與嚴格法紀,因此只會有短期的革命行動,不會有長期的內亂。列強干涉方面,縱使情勢引起國際干涉,亦無須畏懼,因為如此將促使國民同仇敵慨。至於現在的政府,絕無改良的可能,也無改革的誠意,無法期待在體制內進行改革,只有將其推翻,才能挽救國家。梁啟超對於革命黨「驅除韃虜」的號召,深表反感,斥之為「小民族主義」,主張文化民族主義,認為應將國內各民族視為整體,以對抗列強侵略。革命派則是主張種族民族主義,認為必須打倒腐敗的外族政權,民國成立以後,國內各民族獲得平等才能融為一體。立憲派認為當時中國人程度尚無資格實行民主政治,即使君主立憲亦不能行,只能先實行「開明專制」,訓練人民政治能力,再轉移至立憲。革命派則引用天賦人權學說,強調自由人權是人類所共同具有,天生具備擁有的權力與能力。只要民國政府一成立,可以透過制度運作。工業革命後,西方各國貧富日益懸殊,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為避免中國未來重蹈西方覆轍,革命派主張「土地國有」。立憲派則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組織優於西方,土地兼併不劇,如實行土地國有政策,將導致更多問題,強調當前應做的是獎勵資本、保護勞工。
點閱數55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戊戌政變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政變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戊戌政變後守舊派推翻所有的新政,僅留下徒具空殼的京師大學堂。維新派勢力受挫,政治氣氛轉趨保守,加深了清廷與民間知識份子的鴻溝。二、戊戌政變時,康有為、梁啟超在外人幫助下脫逃海外,外人甚至進一步關切光緒遭到軟禁的問題,使慈禧太后等守舊派遷怒洋人,在庚子拳亂中處理失當造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被迫賠款。三、經過維新派的宣傳鼓吹,各地學會、報紙、學校紛紛成立、民智為之大開,中央的新政雖然失敗,但是講求新學、期待改革的熱潮,並沒有消失,這些知識份子,仍舊在改革或革命的救國道路上,繼續奮鬥前進。
點閱數60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3
甲午戰爭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甲午戰爭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近代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為期三十年的自強運動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結束。有識之士認知器物改革無法達到自強的目標,思想觀念大為轉變,因而進一步要求制度方面的變革。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年,康有為、梁啟超師徒二人各地舉人發動公車上書,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國際地位低落面臨嚴峻的外交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爭相租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讓中國面臨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峻外交危機。龐大的賠款財政負擔影響國計民生至鉅:馬關條約的二萬萬兩賠款與贖回遼東代價三千萬兩,再加上向西方各國貸款的利息負擔,使中國須以往後數十年的關稅作為抵押還債之用,影響國計民生甚鉅,也阻礙中國近代化建設的發展。傷害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馬關條約中一條日人有權在中國設立工廠的規定,使西方各國可以依照最惠國待遇條款要求一樣援此例辦理。造成西方各國可以就近利用中國的低廉原料與人工,商品又可以免稅納捐,使中國的工商業無法與之競爭,嚴重打擊中國工商業的發展。甲午戰爭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近代中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中國的近代化運動至此產生二個不同路線,一為支持清廷繼續推動改革、一為推翻清廷進行徹底改造。
點閱數639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3
五賢帝時代-資源代表圖
web 五賢帝時代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奧古斯都去世後,緊接著的四個皇帝與奧古斯都有親屬關係,皆屬朱利安(Julius)與克勞狄(Claudius)兩個氏族的成員,因此稱為朱利安.克勞狄王朝,但這四位帝王並不稱職,尤其是這個王朝的最後一位帝王-尼祿(Nero)更以荒淫暴虐聞名。羅馬帝國承受住了這些帝王的暴政,西元96年至180年羅馬連續出現五位賢明的帝王,分別為內爾瓦(Nerva)、圖拉真(Trajan)、哈德良(Hadrian)、安東尼奧(Antoninus Pius)及奧里略(Marcus Aurelius)。這五位帝王謙虛、愛戴臣民,此期間亦為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因此稱之為「五賢帝」時代,一些羅馬帝國的基礎建設,如:法律、度量衡及道路交通等都在此時代獲得統一。有文人將這個年代稱讚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五賢帝時代的輪政方法也相當和平,他們都有選定繼承者,然後收養其為義子,以避免輪政交替時出現的動盪。五賢帝的最後一位帝王奧里略,深愛哲學,為斯多噶派哲學家,有哲學家皇帝之稱。雖然他勤政,但當時羅馬帝國已出現衰勢,因日耳曼人的侵擾,奧里略親率軍隊作戰,軍費龐大,對羅馬帝國造成負擔,且此時瘟疫大作,使得羅馬帝國國勢由盛轉衰。
點閱數154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3
公車上書-資源代表圖
web 公車上書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漢代時期施行察舉與詔舉之制時,士人應詔,特為禮遇,考士均由公家備車赴京,是以日後稱赴京應試之舉人為公車。1895年,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得知了馬關條約的苛刻內容後,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考生,上書光緒皇帝,其主張重點為要求遷都、拒絕議和、實行變法等,這次考生聯合請願運動事件即為「公車上書」。雖然此行動的三大主張沒有實現,但這次聯合請願運動影響頗大,不僅使康梁師徒兩人聲名大噪,逐漸成為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它也是清末第一次知識份子的聯合政治請願運動,並有效形成輿論宣傳的發展,成為清末政治請願運動的起點,促成國民問政的風氣,催生了許多議政的學會組織。
點閱數252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3
立憲派和革命派論爭的結局-資源代表圖
web 立憲派和革命派論爭的結局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這一場近代化的路線之爭,雙方的主張都有一定的堅強理由。戊戌政變後,雖然立憲派遭到挫敗,但仍然取得較多數國人的支持。尤其是在日俄戰爭後,日本獲勝的事實被視為是君主立憲戰勝皇帝專制的鐵證,又因為清廷下詔進行預備立憲,使得中國在這一段期間仍然是以君主立憲為政治路線的主流,革命派仍未取得多數人的支持。但隨著時勢的變遷,庚子拳亂、皇族內閣等一連串事件讓多數人認清清廷並無改革的誠意和能力,革命派最後成為清末政治運動的主流。
點閱數64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3
第一公民-資源代表圖
web 第一公民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後三頭時代的內戰中,屋大維最後以雄厚的武力獲得了最終勝利,儘管個人的權力已達高峰。但在改組元老院的時候,凱撒被刺的歷史教訓,讓屋大維體認到君主獨裁的困境,因此在他集權的過程中,屋大維格外小心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因此他自稱「第一公民」(princeps,即「元首」或「首席元老」之意),以元首、執政官的名義執掌全國行政,元老院實際受元首控制。因此在歷史上稱屋大維所成立的政府為「The Principae」(元首制)其實是一個獨裁的政治體制。最主要原因是因「第一公民」所擁有的權力包括:(一)「大將軍」之軍權:擁有全國軍隊的指揮權。(二)「首席保民官」之權:使其個人神化、擁有否決權、赦免權等。(三)擁有締結條約和頒佈刺令之權。因此屋大維被稱為羅馬「皇帝」(源於imperator,意即勝利的將軍),羅馬共和時代從此結束,進入帝國時代。
點閱數5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