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5
簽約締和與荷蘭人退出台灣-資源代表圖
web 簽約締和與荷蘭人退出台灣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永曆15年12月22日(西元1662年2月10日),鄭成功與在台的荷蘭人簽訂和約,其內容大致有以下重點:雙方即時放棄前嫌,化除敵意;荷蘭國應將熱蘭遮城堡及一切物資和金錢等屬於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全部移交給國姓爺;荷人可將一切私人動產經檢查後帶走;荷蘭人自台灣至巴達維亞城途中所需的糧食、日用品、自衛用槍彈火藥等,經報備後可以裝船帶走;荷人因候船滯留陸地期間,所需的糧食和日常用品,鄭氏軍民以合理價格供應,並不得隨意闖入熱蘭遮城或荷蘭人居所。鄭荷雙方和約共有18條,詳細看其合約內容,讓人充分感受到鄭成功對荷蘭人的寬大胸懷,讓荷蘭人很有尊嚴的離開台灣。和約經鄭成功和荷蘭長官揆一核准後生效,鄭成功終於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總計荷蘭人自明朝天啟4年(西元1624年)至永曆15年12月(西元1662年2月)為止,總共統治台灣38年。
點閱數46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曾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後,深悉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乃秉承馮太后的政策,勵行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禁鮮卑語和鮮卑服飾;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孝文帝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甚至處死太子恂。孝文帝的改革固然使鮮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長足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但激烈的政策也使部分胡族怨懟,終於在孝文帝二十多年後爆發「六鎮之亂」。這一個「六鎮之亂」看來只是對於漢化政策的不滿,但是這也漸漸影響到鮮卑族的政權變化。雖然北魏後期分裂成東、西魏,但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卻是使得鮮卑族瞭解了漢族的文化,並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60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9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秦朝末年,中國大亂,匈奴漸漸侵入河南地。到了楚漢相爭時,匈奴有一位雄主崛起──冒頓單于。冒頓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征服了北亞三十餘國,又南侵奪回河南地以及中國西北若干關塞。前202年的西漢初,漢高祖親率大軍攻擊冒頓單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其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僥倖脫困後,開始與匈奴和親,維持彼此和平。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及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漢宮女王昭君,與漢建立更親密關係。漢武帝連年攻擊匈奴,雙方都付出極大的代價。對於匈奴而言,首先是人口的損失:在多次的戰爭之中,匈奴的人口減少了大半。其次是牲畜的損失:匈奴人以放牧為主,牲畜是他們的財產。戰時匈奴牲畜有為漢軍虜獲的;另外漢軍深入窮追,匈奴牛馬疲於奔避,普遍發生流產的現象。最後是領土的損失:匈奴首先失去河南和河西兩個大好的牧場,勢力被迫向東退縮,更與烏桓等族為敵。西方一向臣屬匈奴的西域諸國,也為漢勢力所深入。因此匈奴的版圖不但大為削減,同時又多方受敵,遂在武帝死後有了恢復和親之意。漢武帝對於匈奴的攻擊雖然相當成功,但是每次戰爭所耗費的資產往往無法估計。此外,武帝為了截斷匈奴的外援,對於朝鮮、西域以及西南蠻夷的控制也相當重視。如此多方面的戰爭消耗,將漢初以來六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國庫為之空虛,因此在武帝死後,昭帝改變策略與匈奴和親。西漢宣帝時,匈奴稱臣於漢。王莽時,因為改易匈奴單于的印信而激起叛變,邊禍再啟。東漢光武帝時,匈奴內部為爭奪單于之位而分裂。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自立,亦號「呼韓邪單于」,率眾降漢,與北方的蒲奴單于相攻,自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失利,漢遂遷徙其部眾到五原、雲中一帶,並派兵加以保護。和帝時,南匈奴欲趁北匈奴內亂併吞之,因而請漢廷出兵攻擊。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附近),並於燕然山勒石記功而返。永元三年,竇憲再遣部將伐北匈奴,破於金微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北單于遁逃。此後北匈奴僅剩殘餘部落寇擾西域,南匈奴則更加用心事漢。漢廷北邊,自此獲得長期安定。有史家推測北單于的蹤跡:先到今中亞細亞會合諸部,其後日益強大乃向西方擴張。五世紀中葉橫行於歐洲的匈族(Huns)「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據說便是北單于的後裔。
點閱數129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9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與圍攻熱蘭遮城-資源代表圖
web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與圍攻熱蘭遮城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金門島東面的料羅灣,鄭成功率領著二萬五千人的軍隊登上了近四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往澎湖前進,三月二十四日抵達澎湖,等到軍隊在澎湖整裝完畢,便迅速的在四月一日繼續東進台灣。鄭成功的軍隊在強風巨浪中向東南方的台灣航行,終於在四月二日的黎明,高掛著鄭字旗幟的數百艘軍艦,在濛濛的大霧中,悄悄來到鹿耳門外港,於北線尾島外的海邊下錨。中午過後不久,鹿耳門潮水開始大漲,原本淺水的水道慢慢變成寬闊的航道,又在順風的吹送下,船行如飛,戰船趁勢湧進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此時船隊已分成三批,一批留在北線尾外海原處,另二批陸續魚貫進入鹿耳門海口,散布在台江南北兩面和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之間。 傍晚,鄭成功的軍隊衝過荷軍防線,先在赤嵌樓以北的禾寮港(約在今台南市忠義路靠成功路附近)登陸,接著進占赤崁,直逼普羅文西城。四月六日,普羅文西城的荷蘭守將萬倫坦棄城投降,鄭荷雙方的戰鬥暫告一段落。短短五天,鄭軍便攻陷了戰力薄弱的普羅文西城,迫使荷蘭人全數退守在隔著台江水域、位在普羅文西城對岸的熱蘭遮城,雙方進入了長期的對峙交戰狀態。守在熱蘭遮城的荷蘭人,先派出使者與鄭成功談判,鄭成功\要求荷蘭人退出台灣,而荷蘭人並不願意,只願意增加每年給鄭成功的貢品,所以談判破裂,雙方繼續對峙。西元1662年一月,鄭成功下令發動總攻擊,攻擊結束後,荷蘭守軍僅剩六百人,荷軍作戰士氣低落,鄭成功又派人去勸服荷蘭人投降,台灣荷蘭長官揆一在衡量情況後,同意有條件投降。
點閱數1059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0-06-09
匈奴-資源代表圖
web 匈奴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北亞游牧民族的經濟生活主要建立在「逐水草而遷徙」的草原游牧制上。這種草原游牧與牧場畜牧制不同,既不栽培牧草,也不儲備乾草以待乾旱或雪寒,卻高度仰賴自然,順應季節的循環而輾轉於夏季和冬天的牧地之間。這種草原游牧經濟的特色之一,是對自然變化──尤其雨量的多寡──極為敏感,草地對牲畜的包容力隨著氣候而增減。《史記》說天災使匈奴「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絕非誇大之詞。因而游牧民族可能在短期間喪失原有的生活資源,必須另闢蹊徑謀生。據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解釋說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另有一說認?,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又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匈奴。還有人認?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秦始皇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和語系也都成?懸案。中國直至漢初冒頓單于以後,對於匈奴內部才有大致的瞭解。《史記˙匈奴列傳》便明確描寫匈奴的政治階級:在單于下面分別設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稱賢者為「屠耆」,因此稱太子為左屠耆王。這些大臣都是世襲制。
點閱數45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時期匈奴的內徙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南匈奴在東漢時內徙中國,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後的混亂,劉淵起兵佔領了華北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劉淵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國號趙,史稱前趙。匈奴別部羯族的大將石勒自立,滅掉劉氏的勢力,統一黃河流域,仍號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漢人冉閔所滅。匈奴人與小月氏人融合,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在今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國,後被鮮卑人拓跋氏的北魏所滅。匈奴與鮮卑融合產生了鐵弗部,其主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勃勃後自稱天王,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乃改姓赫連。431年,夏被北魏所滅。匈奴融入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西魏權臣宇文泰即帶有匈奴人血統。557年,宇文泰子覺篡西魏建立北周政權,581年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以上是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點閱數29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9
中原的定義-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的定義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擴大。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戎狄的周邊地區,隨著成康之世的分封,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種植水稻。信史時代的商、周,文獻中都有農耕方式的記載,而古籍中也經常提到周代有井田制度。夏商周王朝的稅收來源是廣大的農民,「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一詞,顯現中國對於農民地位的重視。春秋戰國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以及鐵製農具的使用,使得中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中國農業的進步,促成了糧食與人口的增加。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形成一個大帝國的條件。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一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則自漢朝開始。漢族為主體的中國長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化價值,另外兼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源起印度,漢代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興盛;道教則是本土形成的宗教。此外,也有少數漢族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宗教。現在的中國民族是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冶煉而成,大抵分為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隨著戰亂及外患結束,所謂的外族也漸漸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54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9
使清政府轉為重視台灣-資源代表圖
web 使清政府轉為重視台灣
高佩英/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牡丹社事件是台灣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在這之前清政府對台灣一直採取封山禁海的消極治理政策,在這之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台灣海防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開始重視台灣的建設。日軍侵台之後,清政府首先任命沈葆楨為駐台欽差大臣,開始了解牡丹社事件發展的狀態以及尋求解決的方式,事件告一段落之後,沈葆楨上了一篇萬言建議奏章,建議清政府在台灣增設新的行政區,重視台灣防務,並推展台灣的建設。 清政府接受沈葆楨的建議,開始積極推展台灣的海防建設、並推行一連串開發台灣的政策,例如首先廢除中國渡台耕墾的禁令,並在廈門、汕頭及香港等地設招墾局,由官方提供船費、口糧,招募閩粵人民渡台耕墾。此外,販賣鐵、竹兩項也一律弛禁。而開山撫「番」、台灣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等措施,也都是為了因應新的台灣局勢而所推行的政策。清政府這些新的改革政策都為台灣發展注入新活力,也讓台灣煥然一新。
點閱數590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9
沈葆楨在台灣的積極建設-資源代表圖
web 沈葆楨在台灣的積極建設
高佩英/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清政府在外交上吃了個大敗仗,但對台灣的治理上卻突破以往的消極觀念。沈葆楨來台首先提出了澄清吏治、加強海防、開山撫番等積極有效的治理政策,並加強各地的建設,增設郡縣以拓展行政區,在他所推行的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招募中國人士到台灣開墾,促進了台灣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在短短一年任期內,沈葆楨所推展的各項建設包括有:首先廢除中國人民渡台的各種禁令,並鼓勵大家前往台灣的後山(東部地區)開發。對於「生番」居住的地區也進行全面性的開發及進行文教發展的工作。在經濟政策上則請求清政府准許台灣煤礦減輕出口稅收,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此外,在地方行政與建設上,他主張福建巡撫移駐台灣解決開山通道、建設聯絡東部重要道路,並於台灣南端設置恆春縣城,重新調整台灣各地的行政轄區,改淡水廳為新竹縣,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在艋舺增設淡水縣,都歸新設立的台北府管轄,從此台灣的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北移。沈葆楨所推行的政策為台灣發展奠下了重要的基礎,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循著沈葆楨的基礎繼續建設台灣,從此台灣的發展又邁入了另一個里程碑。
點閱數2879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10-06-09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資源代表圖
web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為鄭芝龍之子。當清軍入關、明朝瀕臨滅亡之時,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於福州建立政權。唐王相當賞識鄭成功,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大家都稱呼鄭成功為「國姓」或「國姓爺」。 滿清軍隊在渡過長江以後,作戰並不順利,因此,便以高官厚祿來引誘手中掌有兵權的鄭芝龍投降,這一招果然讓鄭芝龍動心,鄭芝龍便投降清朝。鄭成功在其父尚未投降清朝時,便力阻其父投降,然而,其父還是不聽其勸告而投降清朝,但是鄭成功繼續堅持抵抗清朝。鄭成功自永曆元年(西元1647年)正式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以來,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清軍對抗了十餘年,永曆13年鄭成功自金陵敗退,10月又退守廈門,此時的鄭成功知道,如果要與清軍作長期的對抗,訓練兵士和籌備糧食都需要再做長期的打算,再加上廈門和金門容易被清軍再度進攻,因此,鄭成功不得不開闢另一個反清復明的新基地,以便能長期抗清。台灣漢人在荷蘭人的統治下,生產出豐富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外銷,提供軍糧絕沒有問題,此外,台灣自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以來,已成為東亞貿易據點,有可觀的貿易利益,而其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又適中,進可攻退可守,在這些原因下,鄭成功決定攻取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新基地。 另外又由於在台灣的漢人何斌來歸,詳細告訴鄭成功台灣荷蘭人的相關情報,其後鄭成功又與部將討論進攻台灣的事項,鄭成功決定在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正月東征台灣。
點閱數2279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