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499年),本姓「拓跋」,即位時只有5歲,由祖母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是漢人,對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曾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親政後,深悉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一南北,乃秉承馮太后的政策,勵行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禁鮮卑語和鮮卑服飾;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孝文帝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甚至處死太子恂。孝文帝的改革固然使鮮卑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長足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但激烈的政策也使部分胡族怨懟,終於在孝文帝二十多年後爆發「六鎮之亂」。這一個「六鎮之亂」看來只是對於漢化政策的不滿,但是這也漸漸影響到鮮卑族的政權變化。雖然北魏後期分裂成東、西魏,但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卻是使得鮮卑族瞭解了漢族的文化,並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Cb-Ⅱ-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事件與文物古蹟,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Ha-Ⅳ-2 商周至隋唐時期民族與文化的互動。
Cb-Ⅲ-2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歷Ha-Ⅳ-2 商周至隋唐時期民族與文化的互動。
學習表現
3b-Ⅱ-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1b-Ⅲ-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歷1b-Ⅳ-1 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間的關聯。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66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83.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