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2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警察保甲制度-資源代表圖
video 日治時代的殖民統治-警察保甲制度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小5-6年級
日本人殖民臺灣的統治體系:為了統治需要,有效管理臺灣人民。殖民統治下的不平等統治制度,帶給臺灣人民許多的恐懼也帶來了反抗的心,激起人民民族意識,但保甲制度也在臺灣進行各項措施,維持社會秩序並建立戶政制度基礎。
觀看次數410
修改日期:2019-12-04
DOC在地課程-傷鏢-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傷鏢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透過蒐集奇聞軼事與民俗文化,建構出過去的漁港風貌,發現需要一個個故事把居民串連起來,才能重新產生情感與意義,而這就是鄉野雜談所擅長的,同樣是講述這個地方幾百年來發生過哪些事情。
點閱數1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生活大不同~多彩多姿的藝術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生活大不同~多彩多姿的藝術生活
林志豪/花蓮縣中正國小國小5年級
了解臺灣過去與現在的藝術風貌
點閱數536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9-02-25
燕都薊城-資源代表圖
web 燕都薊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小平原上除了誕生董家林古城外,還在北京小平原的中心地區誕生了另一座城市-薊城,目前通過考古證實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薊城,此時的薊城已是燕國的都城,其方位一般認為是在今北京城區宣武門至和平門一線以南,即今北京城區西南部,因為自1956年以來,在這個區域中發現了200多座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古陶井,陶井是用一節節陶質井圈套疊成圓筒狀,在井底還發現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水井密集表示此區居民很多,而居民大範圍集中在當時應只有在城市中才會存在。另外,1957年發現了一處以戰國文化為主的遺址,出土有饕餮紋半瓦當,此乃燕國宮殿建築常用的構件,以及另有出土十枚方折式”匽”字刀幣,這都為燕都薊城位於今北京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區域提供了證據。在春秋晚期特別是戰國時期,薊城已發展成為”天下名都”之ㄧ。【史記.貨殖列傳】所謂”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是對燕都薊城的地位與作用之恰當評價。可惜到秦滅燕時,薊城遭到破壞,但是後來由於此地軍事地位重要,所以在秦漢之時,城池又被修復起來。
點閱數115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資源代表圖
web 文明的進程?-禮儀與健康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世紀(清末)西方勢力進入中國,除了將船堅炮利帶入中國,同時也傳入西方的知識、技術、娛樂、服裝時尚……從沿海城市吹入偏遠內陸。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因地利之便,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在接收西洋的資訊上十分容易。隨著時間發展,當地人由於看到、接觸新事物的機會增加,對於許多非中國的事物習以為常,對洋兒意的接受度漸較其它地區為高。當中國的天足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時,上海的時尚女性拋棄了精巧玲瓏的金蓮,許多天足女子改穿來自西方的舶來品-高跟鞋。在20世紀初時,上海的女子仍被要求纏足;但大約經過10年左右,這種情形已產生很大改變。20年代時,雖然當時女性身上的穿著仍十分中式,但腳上已是足蹬高跟鞋。到30年代,上海女子流行燙著好萊塢的捲髮,西式洋裝也廣為當地女性接受,另外旗袍是另一項女性流行服飾,當時甚至有人穿上3寸高的高跟鞋。而這些情形皆可從當時的畫報等一窺究竟。在民初的一些畫報、雜誌中,看到畫中女子腳上常穿的鞋子是高跟鞋,或許多少可反映出此時高跟鞋成為上海姑娘出席許多場合的重要配件。而在現代社會,大多認為在正式的場合中,女性腳蹬高跟鞋是種美、是禮儀的表現,雖然不確定這種觀念從何產生,但這或許是因在纏足風尚衰退後,原本的傳統弓蓮不復流行,此時西方的高跟鞋又傳入中國,在哈洋的風潮下,使得中國女性開始流行穿高跟鞋,並漸成為美麗、摩登與端莊的象徵,一直流傳到現在。當女性開始習慣穿高跟鞋,並視其為新潮、進步的象徵時,卻忽略了高跟鞋其時對女性的健康是個潛在的殺手,尤其愈高跟的鞋子愈是容易造成傷害,導致背部和膝蓋的病變。然而,當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較重視的是穿上高跟鞋有種搖曳生姿的美,甚至喜愛穿愈高跟的鞋子,即使高跟鞋造成腳部的疲累也樂此不疲,是否可視為是繼三寸金蓮後,對中國女性的另一種束縛呢?
點閱數46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6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點閱數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泥塑乃是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的民間工藝。臺灣泥塑深入民俗、宗教,不僅具高度藝術價值,也敏銳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觀,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點閱數14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學習單_御成古道-資源代表圖
web 學習單_御成古道
桃園縣教育處/數位教育科國小4-6年級
桃園縣98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學習社群(資訊融入)績優教師團隊瑞祥國小:『溪』遊記-大嵙崁 虛擬實境鄉土文史遊
點閱數24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2-30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漢鐘離(手持八寶中的蒲扇)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四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點閱數2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7
淡水三協成糕餅舖-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三協成糕餅舖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訪問店主【妮蓁】請問最早的創辦人是誰?答:當初開店時是李水清、李水海、李秋煌三位兄弟共同經營的,他們希望三兄弟能夠同心協力來經營這家店,因此有這個店名。李水清就是我爸爸。
點閱數227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