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37
恆春西門-資源代表圖
web 恆春西門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二級城門古蹟恆春西門
點閱數18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2-27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Lidaw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屬於南勢阿美族七社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祭典為Palunan。Palunan不僅是重現祖先登陸建立部落的歷史儀式,更象徵著年齡階級制度的更新與代代傳承。此祭典具有成年禮的意涵,八年舉行一次,是部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著其從學習者轉變為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成員,也象徵部落新一代力量的誕生。Palunan不僅展現族人對傳統的高度認同與文化自覺,亦透過完整的訓練過程傳遞實用技能與文化知識,如海邊求生、陷阱製作、傳說故事、歌舞祭儀等,緊密連結生活與歷史記憶。祭典中的歌謠提及祖先姓名,儀式前的競跑活動Marengreng亦涉及特定傳統聖地的參訪,充分體現對族群歷史與文化地景的尊重與記憶。
點閱數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淡水許義魚穌-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許義魚穌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在淡水大小街上,到處都可以看得到炸得酥白的魚酥,光是中正路上販賣魚酥的就有幾十處,但位於淡水鎮中正路204號,福佑宮旁的許義魚酥,永遠有人等著排隊買。許義魚酥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是淡水的名產之一。目前經營的是第三代的老闆,屬於家族企業,當時碼頭邊漁獲量豐富,但沒有冰箱不好保存,因此將魚肉打碎加粉炸熟,成為香酥可口的魚酥,魚酥一包五十元,也可秤斤賣。另外店裡有炸餛飩、炸黑輪等,也是相當有名的產品。
點閱數300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1-10-26
清代滿蒙的飲食-資源代表圖
web 清代滿蒙的飲食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點閱數53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點閱數4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前身為1933年開幕的有樂館,為全臺首座設有冷卻設備的歐化劇場,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格,展現日本國力之公有建築。戰後改名為國民大戲院,不僅放映電影,更成為舉辦音樂會與徵兵活動的重要場所,見證新竹市民的集體生活記憶。1990年代因營運虧損停業,後經文建會補助與地方民眾支持,展開改建工程,保留建築外觀並賦予新生命。改建後的影像博物館分為表演劇場與靜態展示空間,設有可變動座椅、電影放映室與影像資料查詢區,並典藏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竹劍少年等579部珍貴影片。
點閱數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下營區產業文化館導覽-資源代表圖
web 下營區產業文化館導覽
林沁妮/東興國小國小1-6年級
介紹下營區產業文化,並做形成性評量。
點閱數25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24-07-16
端午尋寶記-資源代表圖
web 端午尋寶記
楊宗翰/永康區永康國小國小5-6年級
端午尋寶記
點閱數296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20-12-29
傳統技藝-堅持保留古法製香 順應天時調整細節-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堅持保留古法製香 順應天時調整細節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4年級
「堅持」是施金玉沐香齋傳承的重要精神。以讓香粉附著於竹枝上的介質來舉例,施金玉沐香齋堅持遵循古法,利用楠樹皮粉遇水所產生的黏性,將竹枝沾濕,再沾上楠樹皮粉「打底」;而這道「打底」的動作,即因現今環境的不同,在製程上產生了變化。過去「打底」完,馬上可以進行下一個步驟,然而在現今原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提供天然素材的樹齡開始逐年下降,相對地樹皮粉的黏性也跟著降低。原本可立即完成的「打底」動作,轉變為需要經過多一些時間到隔夜晾乾,才能達到預期的黏性。
點閱數1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鄒族男子成年象徵 鞣皮技術盡顯自然智慧-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鄒族男子成年象徵 鞣皮技術盡顯自然智慧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獵物的皮為衣飾是鄒族的特色,然而該如何將血淋淋的獸皮自獵物身上取下,並完美地製作成身上的衣服或配件、考驗著鄒族人的智慧。阿里山鄒族獵人協會成員、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浦忠勇,在解析鄒族傳統「鞣皮」的奧秘時,開宗明義地說:「拿自己狩獵而得的動物皮毛,製作成屬於自己的皮衣,是鄒族成年禮中重要的一環。」動物的皮毛除了可製作成衣服,也會做成披風、袖套、褲子、鞋子、帽子、獵袋、水壺等皮製物件,作為男子已成年的象徵。
點閱數1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