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27
文化保存-馬祖擺暝-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馬祖擺暝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馬祖擺暝」傳承自原鄉福州民俗,於農漁淡季的農曆正月上旬至2月初舉行,整個馬祖四鄉五島70餘座廟宇各依其舊有例祭日 各自辦理擺暝祭祀藉擺暝迎神祈安與調劑生活並凝聚宗族、村民、信徒之團結力量;每年擺暝期間,移居桃園八德、新北永和的眾多旅臺馬祖人多會返鄉參與擺暝祭典蔚為一俗。
點閱數1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清領末期之後,隨著「六房媽」靈驗事蹟的傳布,亦廣為鄰近外姓居民所崇信,戰後並加入輪值爐主行列,祭祀規模逐漸擴大至「五股34庄」,「六房媽」乃由血緣轉換到地緣,家族祀神擴大為地方神,信眾範圍由一個村落增加為數十個村落、團體與廟宇;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農業人口流往都市,「六房媽」也隨著移民的腳步而擴散到各地,分靈、分會紛紛成立,1990年代更加入各種志工團體參與過爐各項服務工作,如擔花擔燈、社群網路粉絲團等等,「六房媽過爐」愈發壯盛,每年參加者幾近2萬人。
點閱數1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依山傍溪臨海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7月20日(08:00~17:00):Misafelac(準備工作捕魚、殺豬、搗米),每年固定時間。7月21日(00:00~12:00):Malitapod、Pakaron(迎靈祭、晉階儀式4年1次、報訊息)。7月21日(16:00~22:00):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第1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2日(16:00~22:00):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第2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3日(16:00~22:00):sakatolo Pakomodan、Paiwa每四年一次、Palimo、Pakayat、Palafan(宴靈祭第3日、表揚有為青年、敬老尊賢、手牽手、宴客),每年固定時間。7月24日(16:00~22:00):Mipihayan(送靈祭、限女性),晝間08:00~15:00男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7月25日(08:00~21:00):女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點閱數1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漁會正濱大樓建築夜間燈光展演《以光展演》-資源代表圖
建物結構於修復前狀況尚可,但因長期漏水,造成許多區域出現鋼筋鏽蝕、保護層脫落的狀況。其中又以二樓頂板及一樓柱體最為嚴重,不僅結構主筋局部膨脹、外露,部份箍筋亦已鏽蝕斷裂,許多柱體表面的粉刷層均出現垂直向之長條裂縫,樓板底面粉刷層也有大面空鼓與局部崩落之情形。外部構造部分,壁面磚受長年日照、海風及雨水侵蝕,背側黏結層局部受損,出現多處空鼓,面磚脫落的範圍也日趨擴大,尤以開口部周邊區域最為明顯。外牆、雨庇、屋簷、煙囪及天溝等區域,則有大面的不當植生附著,且部分植生根莖粗壯,對結構有所威脅。 外部門窗方面,有部分原有木窗整扇拆除改為鋁窗,或以紅磚將開口不完全封實之情況,部分外部門窗雖然原有樣貌保存完好,但木作構件因蟲蟻蛀蝕或木材腐朽,嚴重損壞無法使用。建物北面及西面,則有數座外部門窗於民國102年(2013)火災時遭到破壞,暫時使用角材及塑膠瓦楞板進行封閉。有別於室外窗狀況,室內門窗的原貌保存狀況甚佳,現有木製門窗多為創建時所設。雖然其木作門窗及門扇多有損壞、遭白蟻蛀蝕或局部改修,但整體留存之門窗式樣相當多元,原有構法也完整可辨,少有整扇佚失或更為近代鋁門窗之狀況,有利於修復工作之推展。 修復工程以「保存完好之空間與構造形式,恢復其原貌」為原則,包含:假設工程、拆除及解體、結構及補強、地坪整修、壁體整修、屋頂整修、門窗工程、裝修工程、廁所工程、機電工程等主要項目。以原有材料及工法進行構造本體之修復,並整合現代技術及原材料處理結構弱點之補強。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4月竣工。
點閱數1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跨領域數位課程宣傳片-資源代表圖
video 跨領域數位課程宣傳片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跨領域數位課程宣傳片
點閱數1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5-14
教材_大溪名產-豆乾-資源代表圖
web 教材_大溪名產-豆乾
桃園縣教育處/數位教育科國小4-6年級
桃園縣98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學習社群(資訊融入)績優教師團隊瑞祥國小:『溪』遊記-大嵙崁 虛擬實境鄉土文史遊
點閱數28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12-30
五酒桶山步道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五酒桶山步道學習單
余俊霖/縣立海湖國小國小4-5年級
五酒桶山步道學習單
點閱數236
下載數18
修改日期:2011-01-05
再造歷史現場-《晨間飛行》情境式導覽劇場—2020桃園全國古蹟日演出影片-資源代表圖
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支持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籌備3年進行調查研究、先期規劃、文物影像蒐藏與詮釋、口述訪談等相關計畫,以文化治理帶動在地民眾歷史記憶,透過這次展示計畫,重回歷史現場,共同形塑文化保存意識。 為落實再造歷史現場精神,整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整備的前空軍桃園基地相關文史文物資料,轉化為展覽與系列活動,讓民眾更能貼近曾經機密的軍事基地。活動方面以主題講座暖身,延續至9月份「全國古蹟日」系列活動,邀請劇團進入學校互動;以情境式導覽劇場、實境解謎等活動,讓民眾親身走入前空軍桃園基地體驗文資空間氛圍。執行成果如下: 1. 完成於桃園市文化局(民國109年(2020)7月4日至19日)與八德餘慶堂(民國109年(2020)8月14日至9月30日)兩地之展覽,展期63天合計6,926參觀人次,利用數位科技手法,展現基地歷史變遷。內容結合文物詮釋計畫,進行史料、舊照、文物之多元展示,並配合口述訪談、中研院「飛遠專案」及執行任務所拍攝之偵照照片,呈現當時情景。 2. 計畫也安排退役將士及眷村居民重返基地,拍攝紀錄影片留存數位紀錄,以讓更多觀眾得以了解當時歷史故事,製作《回家的路》為影片主題曲。 3. 以【基地任務大解密 X 前桃園空軍基地再造歷史現場】為題辦理「儀表板的秘密」、「最神秘的黑貓中隊」主題講座。並結合古蹟日辦理3場次活動,分別以戲劇、音樂、舞蹈之情境導覽基地;以實境解謎的方式讓參與者在前空軍基地中,用故事包去體驗基地故事;透過劇場宣導活動及有獎徵答等方式與師生進行互動,廣邀師生一同參與桃園空軍維護古蹟行動,希望喚起桃園在地師生對所處區域歷史文化的重視了解。
點閱數2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走讀礦山—翻閱採金之路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本地區礦業發展脈絡及相關區域為主題,串連遺跡地、記憶據點及地景等傳達採金之路的礦業文化內涵,透過地方創作者圖、文的角度,認識山城生活、人文與自然生態等走讀路線上的記憶故事。
點閱數19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傳統技藝-嘉義美街的文青風景 文園裱畫廊百年檜木老屋 訴說兩家三代師徒情-資源代表圖
嘉義市「成仁街」,一條不到六十五公尺的街道,誕生了臺灣著名的書畫家林玉山、與雕塑大師蒲添生。這條位於現今中正路與公明路間的成仁街,因日治時期藝術家、詩人輩出,聚集了裱褙店、雕刻店,文人墨客因而在此群聚,也讓這條街被人稱作「美街」。百年老店往往源自於家傳,師徒傳承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而嘉義美街裡「文園裱畫廊」的故事,蘊含了蒲嬰老先生與陳育鏘師傅堅定的師徒之情,也為有「畫都」之稱的嘉義,寫下了一段值得後世流傳的美麗佳話。
點閱數14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