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市區發展與民生需求,臺灣總督府於1914年啟動新竹水道建設計畫,歷經波折後於1929年完工通水。水道以隆恩圳上游伏流水為源,透過集水井、唧筒井與唧筒室運作,將水抽送至十八尖山分水井,成為當時供水系統核心設施。取水口完整保留唧筒室與唧筒井,建築融合洗石子外觀與西洋歷史樣式,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衛生工程。新竹水道取水口於戰後轉型為水資源展示館,結合歷史、建築與科普教育,透過新竹水道旅行圖、機械造型美與力等主題展覽,以及知水、識水、惜水、護水四大概念,強化民眾對水資源的認識與保護。設施融入紙船流放、攀岩滑梯等感統體驗,打造親子共學的新場域,讓百年供水系統成為寓教於樂的文化新地標。
修改日期:2025-05-13